二
我个人记忆中,同期国内其他城市也有相关尝试,但深圳相对早一点,并且对这件事情是更认真、更投入、更迫切、也更坚持。所以深圳后来能率先在国内取得成功。
我到深圳后与团队重新出发,在汲取过去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实际做方案研究,一年之后,即1997年,正式的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成功,1998年初开始投入培训和推广使用。
1985年,郭仁忠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数字制图会议。
研发过程总体还算顺利,但任何一个事情要把它做成,尤其是新事物,总会碰到很多艰难。我们用一年半的时间把信息化系统做出来,最初试运行时,很多数据采集和录入不是那么符合系统要求,导致系统没办法运转。如有时想查“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但由于过去的录入数据里面,有人叫“深圳国土局”,有人叫“深圳规划国土局”,有人叫“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一查系统就出现很多答案,也不知道哪个答案是准确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含量其实不是很高,但数据对于信息系统来说就像是血液,系统做得再好,基础数据跟不上,系统是不可能健康运行的。
后来,这些问题我们都慢慢克服了。1998年,我主持完成深圳市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工程,建成我国第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大型分布式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次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千人以上的大规模联网协同办公。这个项目获得了很多专业上的认可:行业评价这个系统引领了我国土地管理从传统模式到数字模式的转变;2000年,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第一次获国家级奖项。
但我更在乎的是系统带来的实际效果——原深圳国土局在1998年推广运用信息化以后,文件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9个工作日,当时局里每年审批文件超过20万份,涉及的投资或资产运作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还奠定了深圳在全国土地管理领域的影响力。2001年,国土资源部在深圳召开第一次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是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首次全国总动员。
很高兴我到深圳这些年一直在参与、见证深圳的飞跃,更荣幸我在深圳所从事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不断取得成绩。2013年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完成的城市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在荷兰拿了一个奖,叫“世界地理信息论坛杰出应用奖”(Geospatial World Excellence Award),深圳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拿这个奖的城市。
三
我想分享深圳另一个在国内开先河并率先进入世界前沿的土地管理技术:三维地籍。
“三维地籍”的概念也很好理解。打个比方,我们买了蔬菜,要看卖家给的斤两是不是足秤;我去买块土地,政府要给我出个产权证,标明我的那块地在哪,那么我就可以证明某个范围的土地是我的。过去我们将土地叫地皮,是二维平面的土地资源,只需要在地图上用几个界点,画出一个平面多边形范围,就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可一旦把土地分层使用,同一块土地既有传统地皮范围又出现地下空间,这样土地实际上就变为三维空间的使用,传统在平面地图画块的管理信息技术就不适用了,必须在计算机里面,在一个立体空间中把它的范围表达出来,这时候就需要三维地籍。从法律角度而言,三维地籍是土地的三维立体化使用的土地权益人权益保障的基础或保证。
不过,三维地籍涉及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不动产管理制度,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问题,通常是一些大学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之作为兴趣来研究,真正投入应用的很少。国际测量师联合会(法文缩写FIG)的三维地籍工作小组到2001年才成立。
深圳关于这一方面的思考研究在国际国内都是较早的。我个人对三维地籍问题感兴趣始于2003年。当时我在日本参加联合国举办的一项专业会议,会议有个地籍管理的专场,我在会上提出:三维地籍应该引起重视,尤其在亚洲地区、在中国,这些地方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我们在向空中发展,向地下发展,传统的二维模式已渐渐不再实用。2005年起,我开始进行专项研究;2010年,项目组开发的三维地籍信息系统全面(试)应用于深圳市空间土地使用权出让,这是国内最早投入应用的三维地籍信息系统;2012年10月,FIG在深圳举办了第三次三维地籍国际研讨会,该系统作为唯一的应用成果被安排进行会议现场演示,得到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在此次会议后,FIG三维地籍工作组改变了“没有国家有真正的三维地籍”的一贯认知,确认了我国的三维地籍研究进入世界前沿。
2003年,郭仁忠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的授衔仪式。
我们对三维地籍研究的灵感,依然来自深圳这个城市,它从技术上与过去的规划土地管理信息化是一脉相承的。它也是深圳市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的土地已经越来越紧张,以前土地是切块卖的,后来土地不但要切块还要分层。
2005年2月,深圳首次以经营性土地方式出让地下空间使用权,将位于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的两宗地下空间项目用地,在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出让,这两块土地的地上是公共绿地与道路,地下的空间则作为商业用地出卖。这是继深圳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以来作出的又一重大创新。
四
最早做规划国土管理的信息化工程,我们从帮助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内部管理规范化、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提高职能部门工作效率等角度出发的,做完后我们把它向外延伸。
2000年,我们在国内最早启用了“电子信访”系统,即通过网络手段,帮政府和市民互动,包括最早通过手机短信把办事结果告知来办事的企业与个人。印象中,“电子信访”这个词,也是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中心发明出来的。网络上搜索结果看,最早关于电子信访的文章,可能也是我本人写的,这些都帮助政府的信息化从内部管理走向跟社会的互动。
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我们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像之前我讲的,深圳早期曾发生过开发商一房多卖的问题,后来我们开发了相关的房地产信息系统,要求房地产公司将所有开发的房子在网上公布,一旦预售成交以后要在网上备案,一旦备案以后就不能做第二次备案,从技术上防止一房多卖的可能性。这样无形中引导了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因为其房源数据要用技术来进行管理,才能跟政府联网。
规划国土领域的信息化成果也用到了更多民生领域。记得深圳以前的有线电视台,是最早运用相关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政府部门——将数字化电子地图用来管理有线电视用户。这让我想到,信息化的成果可能对城市的每一个行业都是有用的,后来我们的信息化研究成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城市结合,即现在讲的数字城市。2003年时,深圳规划国土部门主动提出:将用数字地图用网站形式在线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2004年,我主持完成国家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提出开放式电子政务平台的技术思想,成功构建适应我国国土资源垂直管理体制的信息化技术方案,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进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2013年有幸当选院士之后,除了工作上多了一些研究拓展,我的初衷与生活一切未变。今年5月加盟深圳大学,帮助其组建智慧城市研究院及举办空间信息学科,在地理信息科学、时空大数据、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环境遥感等领域开展研究。
时至今日,我依然和20多年前选择深圳时那样,希望专业信息化研究更开放地应用,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受益:即实现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通过信息化的技术优化城市规划,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成本、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降低,也使我们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减小。
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转自《深圳口述史》丛书,部分内容有删改。
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我们的爱情——深圳口述史系列视频第3集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我的1980——深圳口述史系列视频第1集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⑫】"欧柏兰奴"创始人罗峥:深圳成就了我 我愿成就更多人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⑪】"东方香奈儿"许琳璧如:把服装高定带回深圳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⑩】汪顺安:用“给贷筹借”建起永不落幕的深圳书城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⑨】深圳CBD规划变现实 陈一新:中心区是我第二个孩子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⑧】《邓小平》塑像作者滕文金:雕塑家最重要的是靠作品说话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⑦】“春天的故事”蒋开儒:我想给那位老人写一首歌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④】陈志列谈“研祥”来历:咬牙创业就想给中国人争口气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③】嘉瑞国际李远发30年坚守深圳的动力在哪里?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②】深圳前市委书记厉有为:我们尽了力,算是不辱使命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①】深圳前市委书记李灏:调任深圳就像上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