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口述 ⑯】郭仁忠:我们想干事 为自己也为这座城市

发布时间: 2018-11-29 12:5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静

编者按:郭仁忠是深圳首位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赴深,时年已40岁,“当时没有非来深圳不可的理由。”郭仁忠坦言,很高兴我到深圳这些年一直在参与、见证深圳的飞跃。本文分享郭仁忠口述文章《郭仁忠:我们想干事 为自己也为这座城市》。

2015年10月9日,郭仁忠讲述深圳国土资源信息化历程。

这里是个战场,能让人通过努力实现梦想,获得成功。但成功又是那么的不容易,需要努力,需要战斗,也需要运气。我有幸成为深圳首位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算是通过努力幸运地圆了一个梦。

我正式调入深圳工作是1996年,那年40岁。在常人眼中,我当时没有非来深圳不可的理由。

来深圳之前,我的事业已经紧紧和武汉结合。我1978年从江苏考入原武汉测绘学院(后改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已并入武汉大学,下统一简称武测)地图制图系,后在那攻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从武汉出发去法国留学,并于1990获Franche-Comte(弗郎什孔泰)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武测完成测绘学博士后研究;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同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中青年专家,同年入选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当时在武汉的一切顺风顺水,以至于今天还有武汉的老同事开玩笑:如果我不来深圳,在武汉继续做下去,可能会怎样怎样。但人生是没有假设的,我选择来深圳经过了充分的考虑。个人角度上,我在国外学的是地理信息处理,从大的学科来看,它是跟测绘、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三个领域交叉,要想取得专业上的发展,关键是要在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成功。然而,当时我回到国内学校主要是做学术研究,并且这是个全新的应用科学,国际上1967年才开始,国内应用领域尚无成功案例,所以我特别希望能从实际应用中取得突破。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国土部门也有同样想法。我1993年第一次到深圳,便是由于这种机缘巧合。当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正处于从小型计算机(Workstation)向微型计算机(Desktop)转型的关键点上。与此同时,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始从实验室、从大学、从研究所走向应用领域。1993年,深圳市规划国土信息中心开始尝试用计算机来管理国土资源,也就是将传统的“测量”“地图”与计算机结合,搞信息化系统。

这个技术在那会儿属于新技术,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也没有特别成功的实践范例,所以深圳市做了一个初步的规划方案,邀请国内同领域做得较好的几个单位支持合作,其中包括我当时工作的武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

1993年那会儿,我在武测从事的就是这方面研究工作,这也是我之前法国读博时所学的专业。所以,我作为受邀专家之一参加了这个项目的评审。项目启动后,我又有幸作为武测的代表,与其他几家单位一起参与系统建设,主要是参考国外的一些应用案例合做一套系统,1994年基本上完成就离开了。

1980年,郭仁忠在武汉测绘学院求学时与同学合影 。

严格意义上讲,这次边研究边开发的探索不太成功。它对中国的土地管理、规划管理的具体管理模式、管理方式不太适用,尤其对深圳这种史无前例超快开发建设的城市作用有限。据我所知,当时深圳一年可能有几百宗土地交易,城市开发量是同期西方城市的数十甚至上百倍。

1987年,“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在深圳敲响,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说,这一槌拉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帷幕。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圳土地市场尤其蓬勃发展,此时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城市化,城市空间管理必须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上的创新。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是手工式的。比如要测量一块土地,就在地图上把这块土地标出来,一张地图一般来说只能容许一个人作业。但当时深圳一年可能出让几百块土地,如果仅仅由一个人来负责这样一个总图的话,工作量和工作速度满足不了需求;若是很多人同时在一张纸质地图上作业,同时进行文件处理,也不太现实。

不仅国土部门,就整个城市日常社会行为秩序来看,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都极其迫切。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房地产市场出现一房多卖的现象,因为那时候房子是预售,人工管理房产信息免不了滞后或者疏漏,开发商收了钱卖给甲之后又卖给乙,导致许多小业主交了钱拿不到房子;再比如土地价格问题,当时是人工计价,不同的人计算出的价格往往不一样,这样会导致市场交易争议以及钻营的问题;还比如说像深圳规划国土局的工作效率,局里一年处理的业务文件几十万份,没有计算机信息化系统,这几十万份文件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档案管理。这些问题关系到政府管理,更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因此,各方需求都在拉动深圳进行规划和土地管理信息化。

1995年,曾以深圳市国土局副局长身份作为拍卖官、亲历“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的刘佳胜,在出任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局长后,坚信必须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而要想成功,就必须有合适的带头人。据我所知,深圳方面在全国物色了多个人选,最后在1996年找到了我,并跟我所在的学校做了充分的沟通,我才得以在1996年6月正式调到深圳来。二十多年前,像我们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学校通常不舍得轻易放人,更何况我那时已经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博导。因此,我来深圳有些偶然,也有些必然。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