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③】嘉瑞国际李远发30年坚守深圳的动力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18-10-08 09: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静

【改革开放40年②】深圳前市委书记厉有为:我们尽了力,算是不辱使命 _中国政协_中国

编者按:在深圳市政协特别支持下,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特别制作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深圳口述史》图文系列报道,第三期推出《嘉瑞国际李远发30年坚守深圳的动力在哪里?》。李远发出生在一个条件并不宽裕的香港普通家庭,1986年,他跨过深圳河,与深圳共同发展30年。他这样表达自己对深圳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两地穿梭中,拥有了两个故乡。

李远发,1956年生于中国香港。1986年来深,现任嘉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深圳市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圳市龙岗区总商会(工商联)副会长、龙岗区专家联谊会企业经营管理类组长等职务。率领企业荣获龙岗区级、深圳市级、国家级多个奖项和技术认证,曾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评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爱心人士。

2016年4月20日,李远发讲述企业与深圳共同发展的三十年。

创业是一个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的残酷过程,参与过程的人前赴后继,走到终点的人却寥寥无几。我想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断地扪心自问究竟能为市场和社会带来什么。

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条件并不宽裕的香港普通家庭,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为了不向父母伸手要零花钱,我从十二三岁起就到附近的工厂里做“暑期工”。这种“天生天养”的童年经历,不仅让我早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让我与后来从事的压铸领域结下不解之缘。

我一开始接触这个行业,是在一个玩具厂里跟着师傅做模具学徒。做了几年之后,我萌生了自己开拓业务的想法。1976年,我和朋友一人出资2万元,合伙买下一个小车床、小铣床,成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家模具厂,从事制锁及服装零部件的模具生产,自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工业发展迅速,与之相关的铸造业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国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在香港催生了大大小小的铸造厂,大家争相引进国外技术,从两三台压铸机器起步,业务集中在服装周边、玩具零部件等小五金范围。不过大多数铸造厂的生产水平都是取决于老师傅的手艺和经验,条件简陋不说,更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为了提高生产水平,我于1980年又成立了一家压铸工厂——嘉瑞压铸制品厂,产品以时装配件和电风扇配件为主。

在我创业之初,香港劳动力还比较廉价,有些工厂接单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能招到些临时工;有些家庭比较困难,也会从工厂里接活回家补贴家用。当时的香港只有四百万人口,基本上可以说是“全民就业”,找工作和创业的门槛都比较低。可是渐渐地,工业发展迅速和劳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那时香港的出口量非常大,特别是钟表、收音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玩具及服装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很多接单量巨大的工厂为了赶上一天三班倒、24小时连轴转的生产速度,甚至还得“抢工人”——有些大公司专门安排了通勤巴士,厂房里也装了冷气设备,即便如此也经常招不到足够人手。

就在我为工人成本高昂发愁的时候,身边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朋友已经转战内地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986年,我做出了一个改变企业命运,也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决定——跨过那条潮涨潮落的深圳河。

小时候我比较调皮,经常跑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游玩。走着走着,就跨过那条宽宽的河,走到对岸的深圳去。那时的深圳很荒凉,也没什么工作可做,只是玩的次数多了,也就记住了去深圳的路。

后来,深圳改革开放了,我也做起了自己的事业。有时候,我也会到深圳去加工零部件,再拿回香港出口境外。当时深圳的人工真的很便宜。我记得一个人一天只要五块钱,包吃包住后到手三块半,还有很多人抢着来做。虽然不是很高端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待遇在香港已经找不到人了。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香港老板看中了这里的商机,纷纷把工厂转移到内地。顺应时代的大趋势,我也成了涌向内地发展浪潮中的坚定一员。1986年,我把香港的生产基地转移到西丽湖边上的白芒村。由于扩建厂房,两年后我又把厂房迁移到龙岗区平湖镇,成立了嘉丰金属制品厂,引进了新设备,并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还记得刚来深圳的时候,从香港到深圳龙岗必须先坐火车到罗湖,再乘中巴或打的士,单程少说也要三个小时。当时到处都是狭窄的黄泥路,路面原本就坑坑洼洼,赶上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遇到汽车打滑,我们一车人还要冒雨下来推车。整个龙岗区连个像样的酒店或招待所都没有,我每次来办完事,必须当天坐车返回罗湖过夜。建好了自己的厂房后,我才总算有个就近落脚的地方。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晚上工作完,和同事骑10分钟自行车,到附近村子里去吃宵夜。偶尔,我们几个熟识的港商也会聚在一起,到罗湖的饭店聊聊最近的工作,或者去卡拉OK唱歌。那时候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深圳找机会,卡拉OK的歌曲既有粤语也有普通话,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学会了普通话。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