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⑫】"欧柏兰奴"创始人罗峥:深圳成就了我 我愿成就更多人

发布时间: 2018-11-12 10:4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王静

编者按:“深圳就是一座不需要年轻人用青春去等一张入场券的城市。”曾获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的罗峥这样说,她是女装品牌“欧柏兰奴”创始人,1987年赴深,年轻无畏,跨界勇闯时尚设计界,助力深圳打造国际设计时尚之都。本文罗峥口述,由深圳市政协特别支持,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制作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深圳口述史》图文系列特别报道。

罗峥(资料图)

记得曾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深圳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不需要年轻人用青春去等一张入场券,我应该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之一:1970年出生,1987年到深圳,1996年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时,我26岁。

我和姐姐从小就被称为“纺织部二代”。因为我父母当年都是在北京中央纺织工业部工作,后来我的父亲去了内地筹建纺织企业,母亲去了外经贸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父亲来到深圳。我没来深圳之前,父亲从深圳出差回内地,会从中英街买一些洋气的礼物给我。他告诉我,深圳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地不同,深圳人工作都特别努力,深圳的阳光更明媚,深圳的冬天不是很冷……那时候我就开始想象,深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啊?

1987年,我和母亲也来到深圳。刚到深圳那一天,看到街道、马路、树木全是新的,这里人的穿着、打扮也不一样,比较时髦,朝气蓬勃的样子。我插班到红岭中学,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我推门走进去,同学们都鼓起掌来。多年后同学聚会,才知道他们真正鼓掌的原因,是从没见过这么高个子的女生。除了个子高外,我还有一点和同学们不同,那就是去广州玩时,他们有身份证,而我只有一张纸质的边防证。

我姐姐是深圳大学最早一批学生之一,那时候我经常去学校看她。我很喜欢深大的氛围。1988年,国贸专业很热门,加上受母亲在外经贸部直属单位工作的影响,所以我顺理成章地报考了深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转行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是一个与美相生相伴的行业,又加上我在深圳,一个没有条条框框,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所以具备所有“天时”、“地利”、“人和”,让我特立独行的个性可以张扬,我的创意可以天马行空,我的事业也走上了“快车道”。

当时我爱看一档电视节目,名叫“明珠930”,国外、香港的时尚流行资讯比如欧美的走秀、时尚品牌的故事让我大开眼界,所以我就想做服装设计。因为我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以前一会儿喜欢写作,一会儿喜欢音乐,我已经跟父母说了无数种梦想了,当我跟他们说我要做服装时,他们说:“你想做就做吧,这么不安定,料你坚持不了3个月。”

没想到,我这一开始就再没停下来。

我赶上了深圳服装行业的大好时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有很多“三来一补”的服装企业给国外的大品牌做订单,他们在加工方面积累了很多产能基础。深圳资讯发达前卫,喇叭裤、太阳镜这些都是先从港台流行到深圳再流行到内地。加之1992年之后,大量人才涌入深圳,市场上有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很多有经商意识的人开始瞄准服装领域。深圳也形成了几个集聚片区,比如最早的八卦岭工业区、莲塘、南油服装批发市场,再到后来的车公庙服装厂房,蔚为壮观。特别是1996年到2002年,深圳的服装产业简直是以飞一般的速度在发展,那时候深圳的品牌开始走向全国市场,因为“款式新颖”、“色彩明快”,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市场大了,竞争也激烈,所以有些品牌盛极一时,但也慢慢地衰败甚至消失了。

我最早在罗湖区的“东方新世界”商场租了两个铺位,由于先前在广告公司做了一段时间,有些工作经验,于是找了俄罗斯的舞蹈演员和外国模特,穿着我设计的大衣,潇洒地在世界之窗埃菲尔铁塔下拍了“大片”。片子一出来,显得非常大气。有了这次底气,我们又在东涌的海滩取景,租了一匹白马,带着一个外国模特和三角钢琴,拍了一组丽人、沙滩、白马、钢琴的片子。拍摄很折腾人,那个钢琴搬运起来超级重,那时候一般人不去受那个罪,现在留存下来反而成了经典。

我的美学思想受母亲影响较大,借鉴西方经典艺术比如芭蕾舞,或者受电影当中的经典人物的启发,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好多衣服。其实,设计之前也不知道该给谁穿,可是结果一出来,市场反应特别好。因为毗邻香港,女性职场套装最早在深圳流行,有小圆领、小方领,有袖型、肩型,大家开始追求雅致淑女风格,那时候我们赶制一批就卖完一批。

后来我在八卦岭工业厂房楼下开设了一个小展厅,与当时鼎鼎有名的“经典故事”在同一栋,那里算是我们的福地。深圳的设计师都是比较有激情的,这种氛围推着我往前走。那时通宵熬夜是家常便饭,人处于亢奋状态,又累又睡不着,遇到迎面而来的助手,都忘了他叫什么名字。这里的每个人都在赶“深圳速度”,我更是付出200%的努力。

不久,昆明的一家百货公司在物色新颖的品牌,找到欧柏兰奴一次性订购了15万元的服装,那时候我才做品牌半年,觉得那真是好大的一笔财富。从1997年起,我的品牌开始向国内的其他城市发展。

很多人都以为服装设计行业光鲜亮丽,伴随着鲜花和咖啡,其实真做了这一行,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画图纸、选面料、跟生产,还得面临很多市场、资金、库存、货期跟不上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2000年,深圳服装行业协会组团到北京服装博览会招商,其他城市的企业一般都是单打独斗,而深圳是以整体形象示人,还统一设计了Logo,特别有气势。我记得在北京的几天,就有30多家加盟商要加盟欧柏兰奴品牌,最后我们的销售总监没办法一对一地说了,就把加盟商聚集在一起,给大家“上课”。所以说,深圳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协会所做的不少创新性的推手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2002年,我们的品牌在市场上销售特别好,因此我想在专业上展示自己的才华。那一年,我去参加北京国际时装周,没想到我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居然在专业平台上一举成名,获得“十佳新人”第一名。

自那以后,第一名的荣誉不断向我涌来,特别是得到美国“NAUTICA创意基金白金大奖”第一名时,我就用这2.5万美元与当时几个优秀的年轻设计师一起,到卢浮宫展演,因为所有的设计师的梦想就是去巴黎开时装发布会。那一次,我们的系列又大获成功。

这一系列荣耀中,父亲功不可没。我父亲退休后,就开始帮我打理公司。有了父亲的营运支持,我特别地安心,创作才华也天马行空地得到极大的发挥。所以2005年父亲去世后,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因为之前我只做设计和创意,不做管理,看到签批单中父亲的笔迹,我差不多有3个月不敢到公司面对这个现实。

当时我正在为“金顶奖”做准备,是比赛还是放弃?公司是自己扛下来还是逃避?我内心挣扎了很久,也很内疚,因为这么多年和父亲一起创立品牌,一切都是父亲在打理,他为我承担着同时更呵护着我。悲伤、难过、愧疚交织在一起,这些情绪我自己消化了很久,才硬着头皮把担子扛了起来。

2006年,我获得了中国服装设计界的奥斯卡——“金顶奖”。那时候因为得了很多奖,又有自己的品牌,当时在中国设计师中算是唯一一个,就有风投找上门。我当时不懂资本市场,自己对管理也束手无策,就找了国际化的团队。我怀着身孕,穿个大风衣,带着公关团队,到华尔街去不断地路演,一天见6拨投资人。想想当时的情景,还是挺有画面感的:一个中国女孩带着一帮人,前呼后拥的,不断地跟投资人讲。结果是我还没回国,钱就到账了。

“人面桃花”的主题就是这个时候推出来的,2008年,出于第二笔融资的需要,我去纽约时装周作秀,在中国设计师当中是第一人。“人面桃花”秀没想到特别成功,短短15分钟里就赢得了3次鼓掌。结束后,观众排着队向我祝贺。这次秀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让我明白一个设计师还是要以商业为基础,以前在国内作秀的时候,基本上是给评委专家和学院派看,而不是买家。以前我玩的是艺术,不管市场,不接地气,但纽约一战后,我开始把艺术和商业相结合。虽然好多深圳的品牌一早就这样干了,但我在这条路上却摸索了10年。

深圳是个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城市,在几次政协提案中,我都在讲,深圳特别适合打造成为“时尚之都”,女装包括时装周都是一个注脚,而且已经势不可挡了,目前国内市场中每6件女装,就有1件是深圳设计师制造的。

以前深圳女装这一块都是归在传统制造业,别人一问起,都会问“你的厂有多大,有多少工人,大概有多少的固定资产”等。作为无形资产方面的品牌,则多被人忽视。近两年,政府开始把像我们这些设计为主的设计师品牌放在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我想归根到底都是时尚产业,而时尚产业经济在未来又可能成为深圳二次腾飞的助跑器。因为这不仅跟老百姓息息相关,而且有很高的附加值,“三高一低”——高附加值、高增长、高端人群,低碳环保。深圳可以借鉴米兰模式,以前米兰就给法国、英国品牌做代工,而后才是品牌的崛起。

我们近年都在提议,深圳要打造自己的、国际性的时装周,这两年政府也非常支持,相关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我对深圳有信心,因为它正在沉淀和积累。

我常在想,如果换了一个城市,我还是今天的罗峥吗?这里不论资排辈,这里英雄不问出处,大家平等,在这里,感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所以我一直在尝试。

我和其他幸运的孩子一样随父母来到深圳,我的先生是一位艺术家,山东青岛人,我们在国外认识,他随我来,最后他也爱上了深圳这个城市,我们的孩子在深圳出生,是地道的深圳人。

这个城市成就了我,回报这个城市的最好办法是再去成就更多的人,所以我在提案中提议举办深圳“未来之星”设计大赛,我们东方逸尚公司也尽可能地为新人,如深圳大学、高职院的毕业生,创造成长的机会,这样做虽然成本高,产出小,但我认为值得——因为时尚设计的未来需要培养本土人才。

其实当年,我父母来深圳,是为了曲线回京,想着待一段时间后回到故里,没想到最后我们把根扎在了这里。在深圳,我的人生就是一场不间断的修炼,因为这个城市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涌现,我亦愿意为我钟爱的深圳继续学习,不断领悟。

注释:LOGO:“LOGO”是徽标或者商标的英语“LOGOtype”的缩写。

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转自《深圳口述史》丛书,部分内容有删改。

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我们的爱情——深圳口述史系列视频第3集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我的1980——深圳口述史系列视频第1集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迁徙的路——深圳口述史系列视频第2集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⑩】汪顺安:用“给贷筹借”建起永不落幕的深圳书城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⑨】深圳CBD规划变现实 陈一新:中心区是我第二个孩子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⑧】《邓小平》塑像作者滕文金:雕塑家最重要的是靠作品说话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⑦】“春天的故事”蒋开儒:我想给那位老人写一首歌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④】陈志列谈“研祥”来历:咬牙创业就想给中国人争口气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③】嘉瑞国际李远发30年坚守深圳的动力在哪里?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②】深圳前市委书记厉有为:我们尽了力,算是不辱使命

【改革开放40年口述①】深圳前市委书记李灏:调任深圳就像上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