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疫情侵袭全球,如何看待各国的政策选择?“群体免疫”真的可以使经济免受疫情冲击吗?以经济停摆的代价阻击疫情到底值不值得?
本期微评:没有经济停摆的强制政策,通过“群体免疫”经济就会“自认”恢复的想法,不仅天真,而且简直是“痴心妄想”。把感染者人数压制在一个能接受的水平上,才是政策的核心。疫情持久战下,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应该被甄别区分为关键部门和非关键部门两类,不做出关键与非关键部门的区分,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安全。
特约评论人:陈玉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
本期责编:张宁锐 江虹霖
帝国理工大学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模型项目负责人尼尔·弗格森(Neil Ferguson)的团队发布一篇报告影响很大,国内也不乏支持者。报告认为,在没有疫苗的假设下,如果没有社会干预政策,其结局就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多数人都要被感染一遍,从而到达群体免疫状态,疫情的流行也就终止了。很多人对此的反应是,要么有疫苗,要么群体免疫。甚至有人认为既然早晚要靠群体免疫,那就尽快早点达成群体免疫,一了百了。这种见解不仅愚蠢而且怯懦。“群体免疫”的概念不能被误读成放任自流。
有人质疑,如果采用压制疫情的政策,造成的负面效果和成本(主要是经济衰退及其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否值得;疫情若暂时被压制,数月之后随着该政策的退出,疫情重新泛起,会又回到起点。
我们用经济学成本收益权衡的方式,来思考抗击疫情的战略选择。
最近,经济学家马丁·S·埃辛鲍姆(Martin S. Eichenbaum)等人写了一篇“流行病的宏观经济学”论文。该论文认为:回避风险的消费者,会权衡取舍,通过减少消费和消费活动,减少自己被感染的机会。显而易见可以推论,当疫情变得严重,消费者会急剧减少消费活动,对经济造成巨大的需求冲击。这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制定抗疫战略必须将之纳入考虑。所以,此文的观点是,要想让消费活动下降得少点,就要让人们感觉被感染的风险小点。因此,把感染者人数压制在一个能接受的水平上,才是政策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压制政策如何选择合适的强度,而不是要不要压制政策。
有观点认为,外国实现了群体免疫而中国没有,这样的免疫落差,会让中国失去优势。恰恰相反,若是某些国家放任疫情蔓延,短时间内完成群体免疫,其人道灾难将是历史上罕见的,后续的社会经济动荡无休无止,何谈相对于中国的优势?曾有论文考察了历史死亡人数较多的15次瘟疫及其影响,发现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达三四十年之久。所以,政府强力干预,延缓疫情高峰的到来,是有极大价值的。这样压制政策也是为疫苗的研究争取时间。
我认为,疫情持久战下,一个国家的经济部门应该被甄别区分为两类:关键部门和非关键部门。经济统计与决策部门应该随时观测经济关键部门的运行情况,这是底线思维。不做出产业的关键与非关键部门的区分,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安全。那些关于全球产业链受冲击,以及各种疫情之下种族主义民粹主义沉渣泛起的声音,都会干扰一个国家的明智决策。将经济区分为关键部门与非关键部门,就知道底线在哪里,就可以大胆地开放,深度且自信地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防疫情”与“稳经济”并举,检测病毒的能力是关键。我们应该进行国际合作,加大检测技术的科技投入并提升产能。这是“压制性战略”可持续的技术条件和基础。如果将所有人都进行社交疏离,没有经济体可以长期承担。只有快速、准确地甄别出感染者,只对感染者和家属隔离,才能降低社会经济成本。
我还建议大力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这是谋长远,也是应对当前疫情所需。如果疫情反弹,我们应该有更强大的医疗健康体系。中国第一阶段抗疫成功,为我们赢得了加快加强医疗应急能力的宝贵时间,要利用间歇期,加强卫生部门的能力建设。今年,我国财政投入两万亿强化“大卫生领域”,将会被历史证明是最明智的政策。另外,市场参与者也要深谋远虑,思考如何参与健康产业。
注: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世界观》评论栏目由中国网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将中国产业链撇开或替代 | 中国世界观.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