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或放缓但不会停滞 他国想“转移”中国产业链不容易丨 中国世界观004

发布时间: 2020-04-14 09:3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本期主题: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会不会停滞?一些国家提出的“产业链回归”会不会实现?中美经济会不会“脱钩”?中国该怎么做?

本期微评: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地图前思考,还要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疫情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将来甚至会出现供应链的碎片化,全球化也可能调整、放慢,投资贸易可能回到一种“有限的全球化”。但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的产业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非常深厚、系统的支撑体系,任何一个国家想“产业回归”不那么容易

特约评论人: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经济专家,会计审计专家,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

本期责编:张宁锐


从最近和企业界人士的交流看,人们最大的担心除了经济复苏,就是疫情会不会成为全球化的转折点,世界从此开始走上“去全球化”的道路?主要经济体会不会从开放走向封闭,从合作走向分离?是不是都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全产业链。

我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确给全球化带来严峻挑战。一方面疫情在某种程度说上是“逆全球化”的力量;另一方面,一些主要经济体从医疗物资的短缺开始警醒所谓产业“短板”。中国无惧挑战,坚持底线思维,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做好准备,但也要防止战略误判,不应把一味强硬演化为思维范式;在无关核心利益或关键问题上,不锱铢必较,以必要的“战略性示弱”,确保不与美经济“硬脱钩”。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危机,不应该是全球化危机。正因为各个经济体之间相互依赖如此密切,疫情客观上严重阻挠了这种依赖才让世界经济受影响如此之大。

我注意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有很多反思,比如担忧医疗物资对中国的过度依赖,有人提出期待未来绕开中国;比如依赖于销售网络和世界各地零部件采购的汽车产业链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思考要不要回归到自己的国家。

这反映出疫情面前一些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加之疫情影响,就会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甚至会出现供应链的中断与重构,全球化肯定会调整、放慢,投资贸易可能回到一种“有限的全球化”。但是,我认为,没有一个主要经济体是孤岛,每一个主要经济体都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化更符合比较优势、产业分工与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只想走画地为牢、与邻为壑的路,终究是“死胡同”。只有通力合作,才有共同利益。美国如果要重塑产业链,光靠提高贸易壁垒和惩罚性关税是不行的。可以问个简单的问题,美国人愿意花25美元买一双袜子吗?愿意花2000美元以上的价格买苹果手机吗?——美国老百姓以更低价格购买同等质量的中国生产的袜子,使用在中国生产的各种零部件组装的苹果手机,美国的大企业能从中国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这都得益于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经过较长时间积淀形成的,这其中有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举措和配套措施,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有制度优势发挥的独特作用,也有高效率劳动者培训体系等独特贡献,等等。中国今天能拿出服务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供应链,是过去四十年的培育积累,任何一个国家想“产业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该怎么做?首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性,不让全球化走入对撞的泥沼。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得益于全球化,未来发展空间也必须依托全球化的平台。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地图前思考,还要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经此一疫,第一,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第二,要下大力气发展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内需潜力还有很大空间可释放。在我看来,发展内需最重要的和最需要久久为功的,是要下大力气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国未来10-15年,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应当翻一番。第三就是调整布局产业链、供应链,要加快数字化升级。特别是外贸导向型的产业链,要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企业要积极适应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满足消费者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体验等等。

自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规模和完整程度一直是世界领先,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30%左右,几乎是美、日、德三国的总和。我们要站在世界地图前思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必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叶知秋的敏锐,要在基础设施、配套效率、营商环境、人力资本投入、减税降费等方面,发挥“别人所短、我有所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如同《麦肯锡中国报告》(2019)指出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定力,顺势而为,精准施策,以我为主,锚定发展,不能辜负历史给予的时间之窗。依托14亿人的超大规模市场,依托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优势和数字经济平台优势,中国产业链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这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底气。

注: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中国世界观》评论栏目由中国网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将中国产业链撇开或替代 | 中国世界观.001

贾康:中国政府不宜向全体老百姓直接发现金丨中国世界观.002

警惕中国抗疫物资问题被政治化 | 中国世界观.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