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专项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家长为啥不买账?

发布时间: 2018-07-20 10:1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近日,教育部的一则《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引发热议,有人点赞,有人反对。曾经也上过课外辅导班的小编,对于这则《通知》的感受比较复杂。

《通知》要求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严禁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社会培训机构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究竟“幼小衔接”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怎样的?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诚邀你在文末留言互动,发表意见。

教育部为什么会发这样一则通知?

《通知》指出,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这里就涉及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互相连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成长路上的一个转折期。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两种教育阶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能否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有媒体认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模式是游戏模式,而小学是课堂模式。

在许多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内,“幼小衔接”被等同于知识的衔接,要求孩子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加减法和英语单词等等。网络上甚至流传着一份“幼升小普娃牛娃配置表”,将处于“幼升小”阶段的孩子依据掌握的语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多少,划分为“普娃”、“牛娃”和“超牛娃”。

网传幼升小“普娃”、“牛娃”、“超牛娃”配置表

不知道诸位网友看到这张表有什么感受,小编是在瑟瑟发抖的,从娃娃开始就要分个“三六九等”,上个小学就要掌握这门多技能,请问娃娃们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去年2月16日,在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围绕“办好学前教育”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认为,农村幼儿园大多数“小学化”、“城市化”甚至“西洋化”,且管教不当。这会对儿童天性与创造力造成压制。

在此次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回应:要加强对各类幼儿园的教研指导,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出手了,开始专项治理幼儿园“小学化”。

不过,家长们似乎并不领情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网友和家长的评论。




有媒体分析,“小学化”现象的改善与否,关键在于家长。

从现在家长的年龄层次来过,基本上都是经过应试教育的。这批家长,学历比上一辈父母有明显提升,对子女的教育要求,标准也明显提升。让这些家长接受孩子在幼儿园期间知识“毫无长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育部2012年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有一条标准:5~6岁的孩子“会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比网传配置表中“普娃”的标准还要低。让经历过残酷的升学竞争、正在工作岗位上被各种绩效考核“虐”着的家长们默认自己的孩子比“普娃”水平还低,恐怕有点“强人所难”。

其次,焦虑似乎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通病”,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焦虑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更何况,现在市面上大量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书籍,和“赢在起跑线上”的社会舆论压力,让这种焦虑更加沉重。一些科学的、理性的呼声总是会被家长的焦虑情绪湮没,人人求“上进”,家家不淡定,互相负激励、恶性循环。

这是香港一家培训机构的宣传海报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并不是内地家长的专属思维。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注意到,香港的爸爸妈妈们,在这方面的焦虑一点也不少。看上面的这张海报,内地的家长们是不是有点共鸣?

有媒体也早在2012年分析了“小学化”难治理的现实土壤:

“其一,一些重点小学,年年都在用考试选拔的方法来限制学生生源的过度膨胀,对辖区内的幼儿园而言,只能进行小学化教育来适应此环境;其二,教育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许多禁令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水平上,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幼儿园小学化的纵容;其三,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出现严重不均,民办幼儿园只能用提高所谓的教育质量来吸引家长注意;其四,也是根本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存在。”(中国新闻网2012年10月报道《为何学前教育看不上“10以内加减法”?》)

这几个问题,今天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想让孩子的童年不被“毁掉” 各方面都需努力

教育部这次出台的通知,分四个阶段进行,经过全面部署、自查与摸排、全面整改、专项督查,要求总体整改工作于2019年4月底前完成。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及各省级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专项督查,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

如此快节奏的工作部署,究竟能不能奏效?从历史经验来看,不太容易。

201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如今6年过去了,客观来说,这种现象并没有多大改善,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否则,教育部也不会在今年出台《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

在全国政协2017年2月16日召开的那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提出:深化综合改革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幼儿园和小学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小学对新生的合理期望,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幼儿园准入和评估体系,分层分类制定标准,在规模拓展上避免“搞运动”,加强质量监测和保障;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和“零起点”教学;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家园合作共育;加强宣传并引导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点,不揠苗助长,保障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汤素兰也建议,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学前教育,保护幼儿天性,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才是学前教育的根本。

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认为,为孩子“减负”,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方可奏效。

这次教育部的文件就明确表示,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以及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的,要坚决纠正,并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纳入规范办学诚信记录。”如果这一点能做到,或许能起到些效果。

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真诚希望,社会各界应该一起努力,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为祖国的未来留下可期待、可想象的空间。

来源:教育部官网、新华网、腾讯网、四川在线、中国新闻网、人民政协报等

转载请标明出处: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


相关阅读:

“急群众所急”!李克强总理的批示比电影更暖人心

狂犬病疫苗造假,何止“良心去哪儿了”?

暴雨来袭:“看海模式”下,城市内涝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