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大变革 从赵家峁村试点到“榆阳模式”——专访榆阳区委书记苗丰

发布时间: 2020-05-29 14:4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宁锐 卢佳静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陕西省榆林市政协副主席、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在接受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平台记者专访时表示:榆阳区自2013年以来,从贫困村赵家峁村试点起步,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之策,大胆探索,久久为功,总结“三变经验”,遵循“三权分置”,把握“三个关键”,推开“三条路径”,促进“三产融合”,形成百村示范、整区推进的大好局面,成为全国首批推广的20个产改先进典型,“榆阳模式”为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2020年4月15日,苗丰在榆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讲话

中国网: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榆阳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早,请您介绍一下当时推进这项改革的背景以及赵家峁村试点取得的收获。

苗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起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享有承包经营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掀起了农村劳动致富的新热潮。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持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愈发凸显,“分得彻底、统得不够”问题一直困扰农业农村发展。2013年我到山区贫困村赵家峁村调研。这个村的情况具体一定典型性:一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村庄“空壳化”加剧,全村当时171户618人中,离乡务工的多达80%,留守人口则多为老弱病残,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多元;二是细碎零散的耕地和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增收困难,全村耕地中绝大多数是块块地、绺绺田,人均不足3亩地,撂荒较为严重;三是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两委”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信心不足、动力不足,治理村庄腰杆不硬、基础不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好,我们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就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2013年9月3日,时任榆阳区政府区长苗丰(中)、分管农业副区长雷亚雄(右二)调研指导赵家峁村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产业发展。

基于此,2013年9月我们在贫困村赵家峁村开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让群众搭上一列发展快车奔小康,逐步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关系,为在全区推开奠定了扎实基础。具体操作上,我们严格按照“清产核资—界定成员—设置股权—制定章程—成立合作社—发放股权证”六步流程,重点抓好定人、定股、定机制“三个关键”。所谓定人,就是合理确定改革基准日,统筹考虑户籍、人地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界定成员身份。所谓定股,就是科学设置股权种类和持股比例,以人口、土地为基础股,占比60%以上,保证农民基本权益;因村制宜设置扶贫、房产、劳龄、资金等附加股,充分激活生产要素。所谓定机制,就是尊重群众主体、群众首创、群众利益,制定合作社章程,用市场经济的规则规范经营管理。赵家峁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起草历时1年多,开了60多次会,最终形成了群众一致认可的改革“基本法”。

中国网:榆阳区是2017年国家农业部、中央农办确定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你们是如何创新推进这项“国字号”改革试点工作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苗丰:通过赵家峁村试点,我们掌握了改革的基本原理和做法,在全区推广过程中,我们在对全国各地产改的基本做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榆阳区实际,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做:

一方面,用活“三权分置”,实施“一户一田”,整合农村细碎耕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新突破。由于地力差异,包产到户长期形成的大量块块田、绺绺地,投入大、产出低,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2012年,我到孟家湾乡调研,在产改前每户最多种26块地,最大的一块3亩,最小的只有1分。2016年以来,我们遵循“三权分置”推行“一户一田”,每亩奖补200元,整村推进、平衡地力、互换并地、集中连片。到2019年底,全区累计实施“一户一田”整合耕地40万亩,惠及农民3.3万户,户均耕地由7.7块减少到1块,增加耕地面积2万亩,机械化率提高20%,每年增产增收2.4亿元。

榆阳区孟家湾乡整乡推进一户一田显成效。

另一方面,推开“三条路径”,因地制宜,全域推进,打开了乡村振兴新局面。在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南部丘陵沟壑区,重点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引导农户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托15万亩杏林“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脱贫致富,按照三产融合的理念,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田园综合体。引进陕果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山地林果、特色养殖等产业,使20多万亩效益低下、濒临撂荒的耕地焕发生机。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北部风沙草滩区,重点推行资源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在“一户一田”的基础上,将农户伙盘地、林地、四荒地、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等资源性资产折股量化;同时,引进和培育中盛集团、大地种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场和田园综合体。在城中村、城郊村等集体经济有一定积累的村,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将成熟的商业资产组建股份公司,规范经营管理,实现了土地征收后集体经济的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新建的美丽新居和设施种养殖基地。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05个行政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乡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9个、村(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404个,界定成员34.3万人,颁发股权证10.9万本。通过改革,盘活了资源资产资金,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广阔乡村成为了创业创新的热土,形成了你追我赶、只争朝夕的奋斗局面。2018年11月,我代表榆阳区赴南京参加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会议,在会上作了发言和经验交流,“榆阳模式”得到国家农业部首肯;2019年3月,榆阳区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共20个),在全国学习推广典型经验。

中国网:推行土地、资源性资产以及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后,解决了土地撂荒、农业规模化等问题,其中股份合作制的运作有没有遇到困难?

苗丰:改革过程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项制度建设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管长远、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最难、最复杂、最敏感、最受关注的。我们的很多探索都比较早。以农地“三权分置”为例,直到2019年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在法律层面才正式明确下来;再比如,改革后组建的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目前国家还没有立法,我们的第一个集体股份合作社是经过很多次协调后,由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后期国家明确在农业部门登记。

国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针对的是经营性资产的改革,是如何“分好蛋糕”,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而我们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重点是解决如何盘活资源“做好蛋糕”,让产权制度改革从一种分配方式转变为生产方式。大家一下子要接受很多非常专业的新名词、新概念,还要创造性的推开。所以,在试点过程中,我们于2015年、2017年、2019年先后3次在赵家峁召开会议,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同时,让干部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去考察,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找寻办法,2017年是最集中的一年,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2019年5月29日,苗丰在榆阳区上盐湾镇姬家坡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改革不仅考验我们干部的担当精神,更加考验有没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和信心。当然,最纠结的也是“改出问题怎么办、追究责任谁来担”。所以,我们的每一个改革政策的出台都慎之又慎,把中央的政策理解透,把省市的精神领会透,我想只要顺应时代大势、顺应老百姓发展的需求,就应该坚定信心,大胆闯、大胆试。

在改革过程中破解难题,离不开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部委领导专家和省市领导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多次听取汇报,现场调研指导,全国会议交流,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更加坚定了我们将改革推向纵深的决心信心。

中国网:2016年,榆阳区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确定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区。在聚焦农民增收致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榆阳是怎么做的?

苗丰:从乡村振兴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体两面”,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体制机制、发展基础、发展模式的问题,供给侧改革解决应对市场、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产改促进产业,产业倒逼产改。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产业产改一体推进,全力实现“三产融合”:

一是加快建设“3+2+X”新兴主导产业体系,坚持整乡推进,每年投入2亿元产业引导资金,3年发展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10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以及特色养殖、中药材等一大批高效优势产业;统筹布局全域旅游,赵家峁休闲度假、红石桥乐沙戏水、镇川民俗文化、寨坬窑洞民宿、杭庄采摘观光、白舍牛滩乡村娱乐、三道河则草滩风情等一大批乡村旅游业态蓬勃发展。

榆阳区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游人如织。

二是加快建设区乡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全面开展土地流转、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抵押贷款等业务。加快建设股权抵押融资机制,区财政在榆阳农商行注入1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信贷1亿元,开展土地经营权贷款、股权流转交易和抵押担保融资业务;同时,对接农业发展银行针对集体经济组织发放产业贷款、农业银行惠农e贷针对农户“量身定做”贷款服务、阿里巴巴“普惠金融”衔接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019年底,全区102个村实现集体经济“零突破”,40个村累计分红9533万元;8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2%。

三是全力打造产业联合体。运用全产业链思维,组建区级农投公司和覆盖全域乡镇的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引进培育中盛集团、陕果集团、大地种业、明杰农业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与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广泛合作,构建“龙头+农投+联社+基地(村合作社)”的产业联合体,让全体农民搭上致富快车,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步飞跃。

2018年1月18日,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首次分红,村民们绽放着愉快的笑容。

中国网:从“新农村”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榆阳在打造宜居乡村方面有哪些措施?

榆阳区美丽村庄——古塔镇黄家圪崂村。

苗丰:我们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两山”理论,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近年来,我们把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任务。全区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措施,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重点突破、久久为功,打响了一波又一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人民战争”,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突出群众主体,维护群众利益,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先导,以乡村振兴“十乡十村十件事”示范创建为突破,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通过改革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统一规划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补齐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今年“三农”整体投入在10亿元以上,其中2亿元以上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是总结推广“一拆三改、四区分离、五化同步”治理模式,即危旧废弃房屋拆除和改房、改圈、改厕,规模种植区、清洁养殖区、宜居生活区、现代服务区四区分离,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五化同步,建立群众自治为主体、社会服务和村企共建为补充的长效机制,农村面貌和群众生活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2019年12月,榆阳区被中央农办、国家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区。

绿色成为榆阳区东南部山区的主色调。

中国网:您认为“榆阳模式”能够取得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苗丰:最重要的有四个方面因素。首先,中央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战略,县区党委是一线指挥部,县区委书记是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必须首先学懂弄通做实中央精神和一系列党管“三农”的决策部署,这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政治保证。第二,我们切实加强党委农工部门建设,选优配强班子成员,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的职能作用,调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助推了“三农”发展。第三,注重选优配强乡村干部,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一懂两爱”、脚沾泥土、能打硬仗的村干部队伍,这是我们乡村振兴生力军。近三年招录了100多名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选拔54名32岁以下部门年轻优秀干部到乡镇任职;鼓励致富能人返乡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2019年达到146个,占全区近50%;全面完成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集体经济组织“一肩挑”到年底达到80%以上。第四,全区每年财政可用财力,除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外,其余全部倾斜“三农”,近5年每年平均投资都在10亿以上,投入扶贫资金增幅达到20%以上。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是位于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国土空间面积大、区域地理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地区。在这样的区县实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于资源富集地区如何跳出“资源陷阱”,对于农业农村欠发达地区壮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及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千方百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一定能够夺取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胜利。

推荐阅读:

用刑法拷住偷拍的“咸猪手”| 建言中国039

葛均波建议破除“以论文论英雄”评价机制 严打论文买卖“灰色产业链”| 建言中国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