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光委员:环境治理“停工令”一刀切是懒政 对环保达标企业应鼓励

发布时间: 2019-03-12 11:3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宁锐 李培刚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中国网北京3月12日讯(记者 张宁锐 李培刚)“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我国环境治理的决心点赞!”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董事长张义光在2019年两会上,有份提案引发媒体关注,他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说,“但是一些地方动则发布‘停工令’的一刀切的做法,给整个产业链都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挫伤了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专访期间,张义光还谈到了对建筑工人培训的建议,并回应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分享陕西建工集团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体会。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董事长张义光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

中国网:我们注意到,您今年提交了关于“环境治理不能搞‘一刀切’”的提案,为什么提这份提案? 

张义光:我是一家施工企业的负责人,这几年感受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防治污染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支持和点赞的事。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简单实行“一刀切”的粗暴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给整个产业链都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挫伤了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产生许多不良后果。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懒政、不作为、不担当的表现。

中国网:比如就您所在企业,或您了解的行业,这种“一刀切”做法导致了哪些问题?

张义光:我所在的陕西建工集团,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业务。有的地方在冬季采暖期、天气污染时段或上级检查期间,不分青红皂白,下达“禁土令”或“停工令”,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让许多建筑工地在冬季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给企业和社会都带来较大损失。

你算算看,好几个月不能正常施工,导致工期被严重滞后,工程无法按时投入使用,肯定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还有,停工导致大量从事建筑施工的劳务人员没有工作,正常收入无法保障,那些农民工家里都是指靠这份收入的,政府下“停工令”容易,他们怎么办?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由于实行“一刀切”,水泥、砂石等建材厂家也被强制限产、停产,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加大,整个建筑业生态链条非正常运转,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停工令”下来,一些企业即使大量投入,实现环保达标,同样无法正常施工,这必将挫伤企业治污减霾的积极性,本质上与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大战略、可持续目标的实现是向违背的。

中国网: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可取,但留有弹性、余地的管理,又容易走向“一放就乱”的另一种极端,您怎么看?

张义光:这很好办,评估起来很容易的。国家的环保治理是有标准的,比如建筑工地关于扬尘问题的治理,是有具体指标,我们企业是欢迎科学、公正的监督。我们的工地为了解决扬尘问题,企业自己购买了喷淋设备,大工地一套设备几百万元、小工地几十万元,安装了这种设备,施工是不会产生扬尘的。政府可以派人到工地现场勘查,符合国家环境治理标准的,就应该允许正常作业,甚至给予鼓励。

中国网:对解决这个问题,您提案中还有什么好建议?

张义光:我主要有三条建议:

一是落实建设各方的主体责任,将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应用等措施落实到位,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是严格监控,区别对待。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手段,对环境治理符合达标排放要求的建筑工地和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应允许正常生产;对不重视环境治理或经治理达不到要求的,应给予停工处罚,充分发挥环境治理的正激励作用,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同步改善。

三是建议将施工环境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单独列支,确保环境治理费用投入和企业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对能确保环境治理要求标准又能保障生产建设正常进行的企业单位,政府还应该奖励。对材料价格的异常波动,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动态管理文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做到公平公正。

中国网:您一直非常关心农民工、建筑工人的职业发展问题,这次参加政协大会,有什么建议吗?

张义光:有!我先给你讲一组数据,据统计,全国从事一线建筑劳务作业人员5400多万人,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根据对陕西当地建筑劳务市场的调研来看,目前建筑务工人员从受教育程度来看,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比例达到了9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仅有2%左右。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工人比例很大,占84%。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人员在8%左右,30岁至50岁之间的人员达到了75%,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不到20%。

而国家对建筑工人这支队伍的期待是什么样呢?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发布了《关于促进建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培养建筑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万,2025年达到1000万。

这是有差距的。作业工人的技能基本都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几乎没有人参加过系统的技能提升培训。新入场作业的工人在老师傅的带领下逐渐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作业工人接受的培训基本以施工现场培训为主。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他们普遍因歇工培训影响自身收入和休息时间,因此缺乏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大多数农民工的技术等级较低。

比如说,现在的一些新材料,新施工技术,装备式建筑,既减少污染,也能更好保障生产施工安全,但问题是很多以前的农民工是不会操作的,这需要大量的培训。

中国网: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培训,国家和各级政府已关注很多年,也有一些措施和成效,您还有什么好建议?

张义光:结合我的调研,我认为应该重视这几方面:

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对职业院校建设、产业工人培育的导向作用,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领域,实现新时代产业工人培育经费多渠道保障。

二是政府要发挥建筑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的主导地位,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安排补贴资金,支持他们参加技能培训,对取得技能等级的给予一定的技能提升补贴,对安排就业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三是施工企业要着眼长远,增强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的主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双向交流、订单培养、师带徒等多渠道,开展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的培育。从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资总额的8%)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民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四是要发挥工程工伤保险基金在建筑工人技能提升方面的作用,人社部门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从工伤预防费用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劳务工人的培训。

五是政府要建立建筑工人技能培训诚信平台,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的工人禁止进入现场作业。

六是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学习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完善技能评级机制,提高农民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中国网:因为您所在的企业有很多农民工,还想补充一个问题,农民工的工资有保障吗?

张义光:有保障。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每个月给农民工发工资的时候,都要有劳务公司来登记造册,提供农民工的银行卡号,我们企业直接把工资打到农民工的卡上,这样就防止劳务公司中间把农民工的工资给截留了。

作为一家国企,我们肩负着不一样的社会责任,不但关心农民工的工资,我们也积极参与国家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我所在的陕西建工集团,定点帮扶陕西省安康市,我们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我们在陕西安康施工的单位,最近新招录安康籍劳务工人培训5次,共计158人,现已全部上岗,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使用安康籍劳务及管理人员1万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342人,为贫困群众找到了稳定的增收门路。 

相关阅读: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专题

【微提案】佘德聪委员建议设立“中国感恩文化节”

西部乡村集镇“规划跟着建设走” 杨鸿生:实施专项督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