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乡村集镇“规划跟着建设走” 杨鸿生:实施专项督查行动

发布时间: 2019-03-11 18:5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杨鸿生

中国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秦金月)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住滇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杨鸿生带来了《加大西部乡村集镇建设力度带动乡村振兴的建议》。

关于乡村的概念,我们已经很熟悉。而集镇指的是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

杨鸿生认为,乡村集镇位居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城与乡、工与农融合发展的黏合剂,是城市现代文明向广大乡村传播的桥梁,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全面小康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杨鸿生尤其关注西部乡村集镇的建设力度。他发现,我国农村乡村集镇建设仍明显滞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多数面貌变化不大。

以云南为例,他认为这里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承载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道路、公交、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镇容镇貌改善步伐缓慢,建制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绿化覆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卫生资源缺乏,乡镇学校、卫生院人力资源增长缓慢,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不足,集镇居民较难享受到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公益性就业服务。

二是布局乱——空间结构亟待完善。很多小集镇规划编制流于形式,规划实施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很多投资项目先建设、后规划或者边建设、边规划,规划跟着建设走,致使多数集镇布局散乱,地方及民族特色不突出,难以承接城市的功能辐射,面向乡村的公共服务能力较弱。

三是支撑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多数集镇产业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种类少、规模小、层次低;落后的环境难以吸引各类企业到集镇落户,导致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四是投入少——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目前,乡村集镇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靠向上级政府申请和各种“化缘”投资建设,乡镇政府负责运营和维护,省、市、县三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非常有限,而投融资机制又不完善,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乡村集镇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是制约多——体制机制障碍没有真正消除。农户土地、房屋等资产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益,无法带资产进入集镇发展,不具备创业资本、财富转化无路;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没有到位,农村人口进入集镇生活的激励机制以及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乡镇管理职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行政事权和与之相匹配的财权,“小马拉大车”现象较突出。 

六是特色无——模仿建设千镇一面。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集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地区最具打造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乡村集镇的条件。集镇建设没有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深度挖掘和保护传承文化力度不够,古镇、古村落(寨)保护亟待加强,集镇建设无序发展,导致连接县城和乡村的集镇建设千镇一面。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杨鸿生

对于这些问题,杨鸿生认为,要着力加大对西部地区乡村集镇建设的支持力度,使之打造成为县域内、县城外、与县城互补、具有衔接乡镇区域内外、带动促进区域发展的卫星城镇群,带动区域乡村振兴。

为此,他建议:

其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西部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资金短缺具有普遍性,建议中央对之实行与东、中部发达地区不同的差别化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并向涉及西部地区乡村集镇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倾斜支持,由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西部地区乡村集镇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其二,强化相关政策、机制建设。建议国家加快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并尽可能减少乡镇一级政府需要承担的支出责任,发挥好乡村集镇就地就近接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作用。

其三,发挥乡村规划的重要作用。建立乡村规划多部门联合协调机制,加强对地方科学编制乡村规划的指导、培训和监管,适时开展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专项督查行动,推进“三线划定”、“多规合一”、和 “规划先行”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落实,确保乡村规划依规依法、科学合理、特色适宜,真正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保障作用。

相关阅读: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专题

动漫里也能学中医药知识?委员张其成建言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

两会大数据日报(3.11)“知识产权”比昨天同期增长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