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会不会被你遗忘?

发布时间: 2018-08-14 09:2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胡俊

这两天,一篇题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突然爆火,引发网友热议。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没料到,埋头田间、专心致志搞科研的袁老,以这样的方式引起大众关注。

小编仔细看了这篇爆款文章,大意是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不过文章的写作方式引起了很大争议,尤其是一褒一贬,明里暗里将袁隆平和其他科学家放在了对立面,给人一种“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的感觉。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科技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接连发布批驳文章,用有力的事实证明了袁隆平在农业界的“咖位”,并明确表示:“对袁隆平的尊敬,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他科学家的尊重”(新京报)。

小编想说一句:你是不是遗忘了袁隆平,或许这位老爷子压根就不在乎;但请别把科学家变成某些微信公众号谋取10万+的工具。

只有下田最快乐的袁隆平

新华每日电讯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只有下田最快乐”——这是袁隆平不变的心情。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袁隆平,此时此刻,应该没心情在意网络上的评论。就在前不久,袁隆平团队在迪拜当地热带沙漠开展的水稻实验种植取得成功。此前,袁隆平领导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2017年9月28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测产成功。

在沙漠里种水稻,其中意义请各位网友自行体会。

据媒体报道,今年已经88岁的袁隆平,即使在长沙的高温天气中,依旧常常去到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马坡岭试验田里,在田埂查看稻穗。

事实上,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在2016年就曾关注过这位“经常下地、更像农民”的科学家。

2016年1月,袁隆平因年龄原因主动请辞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职务。当月28日,政协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同意辞免袁隆平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职务。而在2015年10月,袁隆平就卸任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

至于为何请辞,袁隆平曾坦诚:“已经有好几年了,我都忙于研究,在省政协没做什么事情,没起什么作用,徒有虚名,这样的话还不如辞去头衔,踏踏实实搞我的科研。”

小编注意到,2013年3月,袁隆平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而2018年全国政协换届后,袁隆平并未连任。这也从侧面说明,在今后的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了。

其实在袁隆平担任政协委员期间,曾多次对转基因食品、秸秆禁烧、两岸农业交流等重要农业问题提出建议或提案,颇具参考价值。因此小编略有遗憾,这样一位农业界的“大咖”,如果能坚持“一心两用”,继续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发光发热”不是更好吗?

然而,正是连续请辞的举动,体现出了这位老科学家的实在和执拗——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袁隆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不仅是洞庭湖的老麻雀,还要做太平洋上的海鸥”,毕生精力会全部投入超级杂交稻的科研与推广。

2016年,有媒体想要探究袁隆平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袁隆平秘书的回话相当直爽:“哪来那么多故事喽!袁老师就是喜欢研究稻子嘞!天天种天天钻,天道酬勤,哪能不出成果呢!”

所以,这位一门心思钻研水稻的科学家,恐怕没什么精力关注网上的言论。北京青年报发文称:近年来曾多次联系袁隆平团队,试图对袁隆平进行采访,但都被对方婉言谢绝。这次关于“遗忘”的讨论,虽然外界各种声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过去一样选择了沉默,或许他本人并不太关心这种争论吧。

请不要用科学家“博眼球”

在此,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呼吁:关于科学家的成就,请不要跟风“无脑黑”!

近年来,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一些科学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黑”。比如《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一文声称:袁隆平的光辉把其他科学家都掩盖掉了,其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这种踩一方捧一方的逻辑很奇怪,看似有理,但其实有“毒鸡汤”的味道。不过,这样的微信营销手段太常见了,“遗忘”一文的阅读量目前已经达到10万+。

小编只想说一句,我们的脑容量很大,还不至于记住袁隆平,就会忘记其他科学家。那些“给我们米饭吃的科学家”——丁颖、管相桓、赵连芳、黄耀祥等,他们为水稻事业做出的贡献青史可载,绝不会无人问津。也许唯一要改善的,是加大对他们科学成就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他们。

况且,袁隆平的贡献,绝对可以铭记史册。

有媒体批驳“遗忘”一文:其一,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亿万百姓饭碗里的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其二,而科学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思想。袁隆平的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从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他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三,即便从“吃饭”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所以说,全国农民种植的也许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种,但是这不代表这些品种里没有“袁氏基因”。

袁隆平的存在,不仅没有妨碍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和个人发展,还守望相助,互相成就。毕竟,科学研究不是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团队的功劳。袁隆平自己也常说:“杂交水稻并非我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体的成就”。

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的私人生活,被一些无良媒体和爱窥探他人隐私的网友拿出来当做饭后谈资,讨论得“津津有味”。小编认为,这种行为很不道德。科学家的“走红”不靠出卖隐私、不靠流量。如果你真的关注某位科学家,还是多多宣传他的科学成就吧。

小编欣慰地看到,今天“88岁的袁隆平下田搞科研”成了微博热搜,很多网友都在评论中表达了对这位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小编认为,这才是一位科学家上热搜的正确方式。

资料来源:中国网、科技日报、新京报、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新华每日电讯、财新网、新浪微博等。

转载请注明: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

推荐阅读:

62位行业“大咖”齐聚北戴河,只为这件事……

新闻联播报道的令人震撼的“全球治沙样本” 也有政协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