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艺术在敲门 西什库艺术季:艺术与社区融合的新燃点

发布时间: 2018-07-16 14: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培刚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中国网北京7月16日讯  (记者李培刚) 7月14日下午,由大书智美学俱乐部和M STUDIO共同发起的中国第一个根植于“艺术+社区”的当代艺术传播及教育平台——西什库艺术季就此拉开序幕。

社区居民和策展人在西什库艺术季开幕式上合影

从有疑问的那一刻你就已经介入了艺术

走进大门,艺术家作品展示旁的耳语,三五成群地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已成为常态,而《无效动作》、《大笑》立拍得、《趁月光正好大家都来晒衣服吧》、《和……一起看世界杯》等艺术活动的开展,更是增加了来访者的参与性。其中,《趁月光正好大家都来晒衣服吧》的亮点就在于邀请社区居民一起完成,而其灵感也来源于西什库社区居委会帮助居民解决晾衣不便的问题。透过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这里作品也好,活动也罢,其核心不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而是与社区人群互动,进而引发艺术家超越寻常的思考和审美。

“让当代艺术不再只是艺术馆里的陈列物,或者知识精英们的谈资,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应该回到生活。”策展人米诺表示,西什库社区艺术节延续了其一贯的参与式艺术现场的操作方式,同时也延续了一直倡导的以艺术的超现实去呼应现实议题的主张。

“这里不怕问为什么,因为从有疑问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介入艺术了。”在策展人张斌看来,这里就是社区与艺术拥抱开始的地方。

展览现场一层门厅是一个不大的展示空间,进而呈现在眼前的大厅,是一个差不多能容纳30人左右的家庭式沙龙客厅;顺楼梯上二层,楼上有中式、西式两个画室,作画之余还可以品茶、简餐,而透过二层的走廊窗户,更能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每一个窗子,都能望到西什库教堂——一个哥特式教堂。同时,这里的任何一个空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和寓意,比如门厅名为“应无”,源自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厅名为“观象”,源自中国文字、艺术和生活用器的创作本源——“观象制器”……即便是楼梯也不例外,名为“十九世纪”,这是艺术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不过,如果你够细心去数一数,这个楼梯确实只有19级。

西什库艺术季策展人张斌接受媒体采访

原来艺术就在生活中社区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艺术是一门难以学习和理解的课程,艺术家更是难以同普通人相处的“高级”存在,艺术和普通民众所在的社区之间应该没有什么联系。但西什库艺术季却不这么认为,她牵起了线搭起了桥,在艺术季的第一天,现场除了艺术家,除了年轻人,现场六七十岁的社区居民和六七岁的孩童也不在少数。

“没有一个人是在生活、在社区之外的。”正如现场分享创作体会的艺术家所言,其实他们很多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社区居民,因为艺术并不是脱离生活的。而西什库艺术季的形式更是接地气的互动,是艺术家与社区居民共同促进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传授。

作为一个围绕“艺术+社区”的传播和教育活动,这里首先聚来了人气儿,提供了让本地社区和市民社群参与当代艺术,产生有意义、有温度的交集的前提。本届艺术季自7月14日开幕,到10月23日结束,会持续101天。而这“101”也是有着不同的意义。

艺术季持续101天,邀请101位艺术家。为什么是101而不是其他数字?“当然有它特别的涵义。”张斌解释到,100在我们眼里是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当我们完成了100件事情时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而当我们面对100次失败时也会非常挫败。但是,即便是我们遇到了100次坎坷,我们却依然会勇敢地迈出第101步,这是对此次艺术季的目标和期许,让当代艺术进社区,让艺术深入居民的心里,哪怕失败100次,我们依然有迈出第101次的勇气和信心。

101天的西什库艺术季并非一以贯之,而是有层次的,将分为进门、串门与出门三个阶段推进,其中,第一阶段“进门”,主题是“当代”“观念”,用时30天。引导居民进来参观,与大量极富实验意义的当代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启发共有的“艺术+社区”创造力;第二阶段“串门”,主题是“社区”与“故乡”,用时40天。让居民与艺术家一起进行艺术创作、互动,通过艺术对社区带来改变;第三阶段“出门”,主题是“儿童”“未来”,用时31天。邀请101位社区孩子和艺术家共创艺术,并赠送给老人。目的是让居民们走出小家,怀着儿童那种童真的状态,对艺术爱好,奔向未来。

今年,首届西什库艺术节的主题“敲门”也有双向作用的含义在其中。策展方希望,这次“敲门”不仅代表着“敲击艺术之门”,也代表“让艺术来敲门,同时,“让居民去敲艺术的门”。此次活动所寄予的美好希冀,就是期待人们能够在合作中享受艺术甚至达到与艺术的合作、契合。

推荐阅读:

价值数千万的“我”要被煮了,你就这么喜欢“偷菜”么?

假离婚! 被各方诟病的这事儿为何“刹不住车”?

统战学首届研究生毕业 啥是“统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