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这场会议把“城”和“人”的问题说透了

发布时间: 2018-05-29 13: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此次会议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资政建言。

据住建部资料统计,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13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分6批公布了25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即将公布第7批约6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有24个省(区、市)公布了17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6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各地还探索将各种文化遗产类型纳入保护体系。

为了这次的双周会,全国政协做足了准备。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

30多个调研点带来的启示

在此次双周会之前,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

今年4月11日至4月20日,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专题调研组赴甘肃、江苏两省30多个调研点就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调研,旨在为全国政协即将举办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重点议题做准备工作。

我国自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度以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目前,我国已拥有13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加上各省市区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国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得到保护。

但是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古城重建、拆真建假、拆旧建新,以及过度进行商业开发、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严重破坏等。

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在这次政协双周会上,委员们各抒己见,总体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工作头绪繁多,核心问题就是两个:保护和利用。

全国政协双周会上的资政建言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强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为议题,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资政建言,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强化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理念,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总结与会委员的建议,他们是这样说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考核和问责力度。要理顺体制机制,整合优化相关力量和资源,统筹协调保护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径。要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要健全名城名镇保护和修复的标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做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注重视文化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城”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

事实上,“城”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不可分。

梳理与会者的观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有四个“人”需特别关注。

首先是名城名镇中的居民。正如冯骥才所说,遗产是针对一个静态的个体,名城名镇更是生产生活的聚居地。古人们在这些名城留下了可贵的人文记忆,但这种记忆不可能是静止的、停滞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对于尚未丧失功能的古迹,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在其中”的生命力。当我们承担起名城保护的使命时,同样需要“以人为本”,把名城名镇交还给原居民,让原住民有权利、有条件享受现代生活,及时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原居民与城镇的融合共生。协调好城中居民生活,调动其保护意识,使其成为景观中动态活力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应有之义。

第二个“人”,是城市的决策者。多位委员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很大程度上,城市规划建设决策者的态度、意识、审美,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风貌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让决策者树立保护意识,真正理解为什么保护非常重要。避免刻意追求“政绩完美”,建立健全保护机制,确保“一张保护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决策者的积极作用,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存续、保护、利用意义重大。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相关各学科专家、专业修缮工匠。会上,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宋纪蓉委员、来自北京画院的吴洪亮委员也都表达了业内人士的心声。保护和利用,需要调查、研究,也需要不同学科的综合判断与协调。在具体修缮维护上,更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传统建筑工匠、掌握现代科技的专业人才的作用,为名城名镇保护提供全方面支持。

最后一个“人”,关联的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初衷———让被中华文明滋养的每一个现代人,都能建立起古与今、人与国家、人与人紧密的文化联系,拥有深厚历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气。“让我们的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冯骥才说的,既是因也是果。因为热爱,所以保护;因为保护,而更加热爱。当我们的人民都拥有了对于中华文化的准确认知和信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也就有了更广泛的自觉;当名城名镇获得了更有效、更科学、更有远见的保护,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也就多了一个活力十足的载体。

参加这次政协双周会的很多委员,多年来都在持续关注这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满足更多委员希望参会的需求,会议在主会场附近另设了分会场,邀请11位对此关注的委员通过视频直播参与了“旁听”。

此次双周座谈会还采取了一种新形式——“网络议政”,以广泛吸纳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委员可将建议发送至指定邮箱来共同参政议政。

如果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有任何意见建议,欢迎留言,与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互动。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政协报等


推荐阅读:

30万人抢天津落户 天津被担忧成人才“备胎”?

给干部撑腰,这份《意见》让改革者不“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