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发布时间: 2013-12-20 18:40: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冯昭

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之路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地确权要保护好农民利益。一是尽快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根据《物权法》规定,赋予土地生产经营者的物权属性,明确确权后的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有偿出租、转让等等,农村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实现“两权”分离,所有权属集体,生产使用权和支配归农民,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强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保障。明确集体土地产权的法律界定,进一步厘清三级主体的产权关系,规范农民集体的组织形式,避免产权主体虚置与权力职能重叠。同时消除对集体土地产权的法律歧视,并合理界定流转范围、确定流转形式、明确收益分配等相关内容。建立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使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国有土地享受同地同权同价,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并以此作为将来缩小城乡差距的最重要的手段。三是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给予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在全域整治、空间调整、挂钩周转规模、宅基地使用权退出机制等方面,支持省(区)市积极开展试点。四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从省市层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围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完善基本农田的管理要求,在不损坏农田基础配套设施、不破坏耕作层、不改变耕地性质的前提下,可允许使用者根据市场需求,按照有关规定适当调整基本农田的利用方式。五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基本农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态补偿资金的稳定来源渠道,明确补偿的环节、主体、标准等,形成有效的保护和激励机制。

3、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真正实现农民从经验型的传统农民向技能型的现代农民的转变,造就“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通过普及和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人员等进行普及性的职业培训的同时,把农业生产组织中的骨干力量和种养大户、专业经纪人等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从市场需求入手、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加强对培训的考核管理,严格公共培训资金的检查审计,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农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二是通过吸引各类人才形成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队伍。在落实好现有富农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基础上,出台增强农村和农业对各类人才吸引力的政策,如设立现代农业青年创业扶持基金,重点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投资创业者等群体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成为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三是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确立现代农民的职业性。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藩篱,淡化农民的身份性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依赖其农业职业技能而非依附于土地的职业化的农业从业人员,农民如同工人一样可依其技能自由流动,这不仅有利于原有农民的职业化,优化城乡二元结构,而且有助于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

4、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合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

信息化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时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助推器。一是“以工促农”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设工业园区,实现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化农业装备水平,有效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提升农业附加值。二是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大投入财政引导资金重点用于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体系等建设,加大扶持智能农业;成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构,建立“资源整合、协作共享”机制,避免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广江苏省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超市三级店面的发展方式,并加大后续跟踪服务。三是“以城带乡”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人地比例关系改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通过城镇化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5、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除了要吸引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外,还要通过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提高生产农业综合效率:一是提升技术进步综合效率。积极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在宏观层面上提升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加快农业公益性技术开发和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微观层面上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积极探索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提升农业规模经营综合效率。大力推进设施化、标准化和组织化,在运行机制上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效应。三是提升组织创新综合效率。在总结基层实践的基础上,规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工商登记制度,引导和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6、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鼓励农村拓展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不仅可以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就业人口,而且可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因此,建议优化农业相关的产业布局,促进以农业为主体的三次产业融合:一是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现代农业产能提升,实施农田水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支持农产品品牌创建。依托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真正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势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二是注重培育农业相关工业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制造、农业物资生产等农业相关的加工制造产业。三是深入推进农业服务产业。把发展农业服务产业作为推动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育种育苗、农资农机、农技推广、农民培训、资讯信息、物质流通、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农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产业。

7、大力推进“三农”建设,由“镇”端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农业现代化形成的集聚效应有利于新型城镇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将有效平衡由大中城市吸纳进城务工农民的拉力和由村镇集聚发展的中小城镇就低吸纳农民工的推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和破解无序城镇化的一种新思路。目前,中国城镇化重“量”不重“质”的状况难以为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信息化对城镇化的积极作用,从“镇”端加快提升城镇化步伐。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职能农业的实施将有效提升种养业集约化水平,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为积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奠定了基础。而农业的集聚必然导致人口向“镇”端集聚,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

 

<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