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对父亲的思念永在心间

发布时间: 2013-09-25 15:48:52 | 来源: 环球人物 | 作者: 许陈静 刘畅 | 责任编辑: 王金梅

随着职位的变动,胡耀邦的公务日益繁忙,父子俩一边散步一边探讨问题的机会少了。但胡家一直有一个传统,在反映社情民意的事情上,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父亲,甚至是到办公室主动谈。1984年,胡德平就受朋友之托,请父亲关照一个人。此人名叫姜维,辽宁大连人,从部队转业之后,自谋生路开了家个体摄影摊点。一位香港商人到大连考察后,表示愿意与姜维搞合资经营。在准备签合同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个体户与外企合资的先例,这个合资公司无法注册,姜维于是到北京“找政策”。就在北京活动的3个月里,姜维见到了胡德平。

“当时我还是在博物馆工作,和经济领域隔得比较远我的朋友李光祖和王小黎(跟我说了这个事),问我能不能去和他见见面。我说行啊,我们这就去了。”1984年的一个夏天,胡德平骑着一辆自行车,主动去旅馆见了这个日后被称作“中国私企第一人”的姜维。回来后,在和父亲散步时,胡德平说了这件事,“我说父亲,这个(事)对不对,好不好?他说这个好啊。我说现在国务院在办,他说那就让他们去办办不好,你再来说。”

1985年4月13日,姜维领到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执照。第二年,胡德平由历史学者转型为政府官员,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后相继担任统战部经济局局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等职,从此与民营企业结下不解之缘。

除了在经济工作上的影响,在生活中,胡德平也深受父亲朴素作风的影响。“父亲对内部同志的宴请,非常提倡四菜一汤。当他在1980年左右知道全国全年的公款宴请竟达到200亿元时,他既痛心公款浪费,更忧虑一些同志究竟把多少心思用于发展经济,用于体制的创新。为何他提倡四菜一汤呢?若有人愿做一番考证,我倒有一则史料。1981年5月2日,父亲给我讲了一则逸事:‘1953年9月的一天,我出国访问回来。主席在丰泽园的颐年堂(请我)吃饭,(主席平常是)三菜一汤。叶子龙同志说,主席的习惯是三菜一汤,这次请你是四菜一汤。下午两点半吃的。主席临时请来罗瑞卿同志。吃完饭以后,我们共同乘车到现在的八一湖一转。天快黑时回来。’他提倡四菜一汤,是否缘于此,待考。”1988年8月,胡耀邦在烟台休息,胡德平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他,胡耀邦引李白的诗作了一首《饮酒歌》,反对那种浪费公款吃吃喝喝的行为:“‘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酒价年年涨,酒瘾月月添。量小非君子,醉昏才算仙。滚他妈的蛋,为政在清廉。”

胡耀邦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后,父子俩散步的机会多了。“父亲真是想把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问题,一条一条地再梳理出来,他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他怎么提出来的,然后党内是什么(态度),有什么意见,现在实践检验又是如何他是想整理这个。(就在)他准备把他的历史再整理一下的时候,他去世了。”回忆起来,胡德平觉得“这一点是最遗憾的了”。

胡耀邦去世后,胡德平曾经朗诵这样的诗句怀念父亲:

四月十五日傍晚

有几行稀疏的雨

在沉默中

为一个沉默了两年多

终于走向最后沉默的人送行

他的生命

结束在不该结束的时候

2010年清明节,在父亲去世21年后,胡德平再次以诗一般的语言写下怀念父亲的文章,“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现作一文,也可说是‘追思追远语纷纷’ 今天,我想可以告慰父亲的是,他一生挚爱的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是他毕生的追求。在清明之夜,父亲可能又点燃一支烟,有微笑,也有沉思吧!”

胡德华:“他特别喜欢孩子”

与中南海仅一墙之隔的西华门,住着许多中共领导人。推开一扇绿色的大铁门,在警卫员的带领下,沿着高高的围墙没走多远,就到了胡家。胡耀邦逝世后,三子胡德华一家陪伴母亲居住在此。会客厅保持着十几年前的原貌,胡耀邦的遗像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四周鲜花环绕。2008年的一天,伴着满屋的花香,胡德华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面对面坐了下来。

1948年11月,时任兵团政治部主任的胡耀邦正在太原战役的前线,而夫人李昭在后方的石家庄,即将临产。就在此时,石家庄遭到敌人的偷袭,身怀六甲的李昭在警卫员的保护下,迅速转移。胡德华回忆道:“母亲只记得被拉上一辆运煤车,跑了大概一两天,途中生下我。”

由于家里已接连生下两个男孩,父母都望女心切,以至于他出生后,父亲直接从前线传话:“既然又是个男娃,也没什么好回去看的。”在父亲的失望中,胡德华默默地来到人间。不仅没有出生地,他还和其他兄妹一样,一直没有大名。1950年春,川北地区获得解放,胡耀邦拖家带口到了四川。胡耀邦的父亲看着一群都是只有小名没有“大号”的孙子,郑重地拿出家谱。“爷爷宣布,我爸是‘耀’字辈,我们是‘德’字辈。家中‘德’字辈出生的男孩,以后按长幼分别叫平、安、发、财。”于是,胡耀邦的长子名为德平,轮到三子,就是德发了。后来上幼儿园,由于德发的“发”繁体字太难写,幼儿园老师自行将其改为胡德华。至于当时孩子名字叫什么,是否妥当,一心忙于工作的胡耀邦夫妇完全无暇顾及,听之任之。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