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对父亲的思念永在心间

发布时间: 2013-09-25 15:48:52 | 来源: 环球人物 | 作者: 许陈静 刘畅 | 责任编辑: 王金梅

胡耀邦和夫人李昭,一生共养育了4个子女。

长子胡德平,1942年出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次子刘湖,1945年出生,他出生后不到40天,胡耀邦夫妇要赶赴前线作战,将他送给陕北老乡刘世昌抚养,并坚持让孩子跟老乡姓刘,老乡便给孩子取名为“湖(胡)”。刘湖直到10多岁才回到胡耀邦身边,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为华润集团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三子胡德华,1948年出生,毕业于重庆通信学院,曾在中科院软件研究中心工作,后下海办公司。女儿李恒,1952年出生。胡耀邦夫妇一直渴望有个女儿,高兴地叫她“满妹”,意思是“满足了”,直到她长大参军,才随母姓,取名李恒。离开军队后,她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后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

现在父亲胡耀邦离开他们已经22年,但在他们心中,父亲的言传身教永在眼前,他们对父亲的思念永在心间。

胡德平:“追思追远语纷纷”

    年近70的胡德平,与父亲胡耀邦晚年时的相貌很像。作为长子,他有幸在父亲身边成长,父亲的思想和精神对他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提及他现在所关心的民营经济,胡德平会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留给他的种种记忆。

胡德平至今都记得,“文化大革命”初期,他还是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与身为“走资派”、已经被打倒的父亲进行了一次坦诚的交心。

“当时都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们的衣食住行、经济问题,被认为是最简单、最一般的,或者不屑一顾的。就在1967年上半年的一个晚上,父亲问我,(对)‘文革’情况(怎么看)。我就像念经一样的,说什么阶级斗争啊。就是在这一次,他第一次开口,说你翻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必须做好经济工作》。说到这儿的时候,他忽然很严肃。他说,德平,你不是老说阶级斗争吗,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面说了,我们苏区搞经济建设这是个伟大的任务,这是一个伟大的阶级斗争。一下子就把我说蒙了,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要流血牺牲,要打仗,我们还搞经济建设,现在我们掌权了,怎么就对经济建设没有一个议论的空气呢?这对我是一个震动。”这次交谈使胡德平开始对经济有所认识,为他以后的人生打开了历史研究之外的另一扇窗——关注民营经济。

197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胡耀邦恢复了工作。一年之后,“文革”结束。此时的胡耀邦满怀激情地想多做些事情。他对子女们说,“有什么民情民意,都可以向我来反映,我来办”。当时,胡耀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计划经济,但是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自谋出路的人,却很赞赏。“父亲赞成那种离开旧有体制、自己来创业(的人),而且他相信(这些人)会生活得很好。原来我们住在富强胡同,1984年,我们要搬到新住址去,父亲的一个警卫参谋也跟着我们一起搬,但想把他原来的房子留下来。我父亲就说,我们的房子要交给团中央,你把你现在的房子也交出去,我们(现在)的政策(是)富民政策,就是让人们今后用自己的所得,可以买得起房子,买得起汽车,你不要这么近视。”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