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2月28日讯(记者 和海佳)“嵌身”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阿尔巴尼亚是东欧沿线重要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历史传统悠久。当世界拥有了开放与交流,距离不再遥远。“因商贸和人文往来增加,我国非通用语言专业呈现繁荣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阿尔巴尼亚文化学者柯静表示:“小语种学科建设体现了国家整体政治经济水平,当语种需求越多时,恰恰是国家在全球发展的最好时候。”
196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是目前亚洲地区唯一同时开设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高等教育学府,毕业生遍布海内外。
2018年,阿尔巴尼亚向柯静颁发“国家贡献勋章”,表彰她在阿尔巴尼亚语言与文化传播领域的贡献,柯静成为首次获得阿尔巴尼亚“国家贡献勋章”的亚洲学者,这也是继美国、英国后阿尔巴尼亚第三次将“国家贡献勋章”授予外籍人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阿尔巴尼亚语言文化学者柯静。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日前,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持续推进,为国家科研人才队伍“输血”。柯静表示国内小语种专业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与复语型语言人才,“中国走向世界,小语种毕业生不再是单纯的翻译,而要成为‘1+X’专业人才。”
把握当下,面向未来。今年适逢中阿建交70周年,以阿尔巴尼亚语为圆轴,深耕非通用语言教学与对外宣传领域近30年,柯静体会深切:“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更加欣喜于祖国的腾飞发展,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
小语种专业发挥智库作用 建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20世纪80年代初,柯静踏上改革开放后首批赴欧洲学习阿尔巴尼亚语的留学“班列”,学成归国后于1990年至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尔巴尼亚语专业任教。
伴随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全球战略布局的变化,包括阿语在内的非通用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1世纪后中国阿尔巴尼亚语言文化研究驶入“快行道”,200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招收阿尔巴尼亚语硕士研究生,2014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围绕巴尔干问题开展研究,为深化中国与巴尔干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交流提供智力支撑。
柯静表示,阿尔巴尼亚语专业从本科发展到研究生,从语言文学授课为主扩展到国别区域研究,从相对单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到现在成立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硕果累累,“本次获得阿尔巴尼亚‘国家贡献勋章’是对北外阿语教学科研以及中阿人文交流等工作的肯定,是对我国阿语语言文化工作者集体努力所取得成绩的肯定。”
柯静说,高校科研人员做语言文化研究的时候,还要对对象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取得更多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
培养宽口径小语种人才 搭建中阿人文交流平台
“非通用语言教师需要到对象国实地考察。”柯静认为,应增加非通用语言教师的国际交流机会,“要拓宽小语种教师的接触面,让他们多去对象国及周边国家调研考察,多去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交流。”
柯静称目前应培养高质量、宽口径的小语种人才,而这需要教师视野更为宽广高远,“如果想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就得有十桶水。老师自己要先具备复语型和复合型知识构架。”
五年来,横跨欧亚大陆千山万水,“一带一路”建设朋友圈持续扩容,文化交流活动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据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阿尔巴尼亚人来到当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参加汉语水平考试,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共庆中阿建交70周年 经典图书互译呈新亮点
1949年11月,新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立外交,携手共进。今年适逢“中阿建交70周年”,1月25日,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周鼎会见阿中友好协会会长纳诺时表示,将共同努力深化新时代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一带一路”和“16+1合作”框架下中阿合作与民心相通。
以中阿建交70周年为契机,目前中国阿尔巴尼亚经典图书出版工作不断推进,其中包括23本阿译中图书以及25本中译阿图书。此外华为、中兴等一批中方企业近年来赴阿积极开展经贸合作,推动中阿多方交流。
日益活跃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人员互动,为中阿关系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辉映着国家发展腾飞的高光时刻。
“30年前留学时,当地人知道我来学阿尔巴尼亚语,对我就像贵宾一样。有一次路过正在关门的书店,店员看到我走过来,便热情地问我‘中国人,你要买我们的书么’,并马上把门打开。”回顾过往今夕,柯静表示:“要以语言文化传播为媒介,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中外交流,在‘一带一路’共建上实现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