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才胡焕庸线” 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西推进丨建言中国169

发布时间: 2022-03-06 15: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宁锐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中国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张宁锐)“人才流失、科技资源短缺是西部科创能力发展的瓶颈,要创新用人机制,把‘凳子’(岗位)摆在西部,遏制在西部戴上‘人才帽子’就东南飞的现象,实现东、西部科创中心同岗同酬。”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在全国两会期间呼吁,要打破“人才胡焕庸线”,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向西推进。

王光谦认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科技是国之利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创中心是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展现。科创中心的建设可以实现科研资源的高效整合,为高水平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力推进我国科技强国的建设进程。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到549个,其中278个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及湖北五个省份,占比高达51%。“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国家级科研平台缺乏、建设经费不足、研究设备落后。”王光谦分析认为,国家的重要科研平台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研究资源向东部过度倾斜,增加了西部科研人员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难度。 

不仅如此,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严重损害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吸引和留住西部人才,扩大了西部人才流失速度和规模。“优秀学者向东南地区集中迁移的趋势加剧了人才分布的东西不均衡性,我国的‘人才胡焕庸线’就此形成。以兰州为例,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人才流失现象导致了西部地区科研顶尖人才匮乏,已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在西部地区工作多年,王光谦认为,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对西部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王光谦告诉中国网记者,虽然西部地区发展起步晚,科学教育水平落后,科研基础条件艰苦,科创能力严重落后,但西部科研人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青海等省种植的70%春油菜品种、90%马铃薯品种由青海大学等当地科研人员研发。这一类具有极大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更大力度的资源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王光谦认为,应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积极研究在兰州、西宁等西部城市布局区域科创中心建设。“这将有力推动西部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并进一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对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王光谦还提出三点具体建议:

一、通过顶层设计,尽早在兰州、西宁等西部重点城市布局和建设科创中心。

只有国家布局和支持,才能改变人才、设备、资源向东部过度集中趋势,解决西部科创能力严重落后问题,打破“申报-竞争”模式导致科创能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助力西部科教、文化、卫生、经济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增长。

二、通过统筹布局,引导西部科创中心建设向生态、环境、能源、节水、高效农业、生态碳汇等西部发展关键领域倾斜。

区别于国家级和东部科创中心,西部科创中心建设将直接面向西部科创能力提升、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领域。国家布局和引导西部在这些关键领域建立科创中心,将有力促进我国生态屏障保护、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保障、清洁能源生产、“双碳”战略等的实施。

三、通过西部科创中心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提升西部科创中心建设水平。

西部科创能力发展瓶颈在于人才流失、科技发展资源短缺,打破“人才胡焕庸线”是关键。通过“摆凳子”(即设置岗位)代替“戴帽子”创新用人机制,实现东、西部科创中心同岗同酬;通过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加大实质性贡献的奖励力度,引导科研人员参与解决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设立东、西部科创中心联盟和联合团队,实现科研资源、人才实质性共享,提升西部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编者注: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推荐阅读:

建议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让充满活力的通航市场助力乡村振兴| 建言中国168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