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文化资源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升级丨建言中国163

发布时间: 2022-03-04 11:2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网3月4日讯(记者 宋柏霖)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有着极为悠久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带来一件《关于进一步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扶持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建议发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着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昆明独龙族民众欢度卡雀哇节 游客体验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提案认为,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流失速度加快,核心内容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正在加速消亡,许多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二是民族特色减弱,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偏差,往往是借鉴别处的经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同质化;三是专业人才断层,从事民族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等人才年龄老化严重,年轻人才匮乏,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难度大。此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文化政策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为此,茸芭莘那建议,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协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并结合的时代要求,努力挖掘民族地区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的内聚力和生命力。同时,努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才能留得住人才、吸引来人才,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创意整合、技术整合,升级传统产业文化,搭建完善的乡村文化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增加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用于抢救和保护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大抢救项目与重点保护、研究项目进行经费补助;作为引导资金补助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扶持和资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包含非遗传承人)及传承单位;征集、收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珍贵资料和实物;奖励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健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执行机制。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必须要贯彻落实相关的措施与政策。明确民族工作部门和文化部门为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监督的主体部门,要把监督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要就政策规定的相关内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体系,使监督工作更为具体可行。此外,要建立反映监督意见的有效渠道,如政府网上办公平台和政府公众号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广泛性,及时跟进各种监督意见建议。

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相关项目与产业进一步发展。利用丰富的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资源、业态、营销等方面深度融合。可以广泛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以产业来促发展。充分调动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技艺、优秀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等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找准民族工作的结合点,狠抓各项政策落地生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升级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经济动力。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乡村文化产业运营的新思路,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推进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进行创意开发,把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产品。

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计划,拓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传承路径。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和培育,鼓励和引导广大毕业大学生投身当地的文化建设。通过组织调训、在职教育和远程培训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其推动民族地区文化脱贫的能力。推动城乡与区域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帮扶交流,建立文化人员定期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建立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团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增强宣传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队伍之中。

相关阅读:

鼓励部分地区发文旅消费券 防疫常态化文旅行业要转型升级 | 建言中国162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