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2日讯(记者 宋柏霖)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睿霞带来一件《关于建设黄河几字弯非遗馆的提案》,为黄河几字湾流区域文化保护传承建言献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九曲黄河,从上游进入中游形成独特的黄河几字弯,涵盖5省(区)20多地市,辖区164个县区,4140万人,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发祥区、是西部大开发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叠加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该区域孕育了史前文化、历史文化、河套文化、青铜文化、长城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诸多文化。
徐睿霞调研发现,多年来由于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不力,尤其是部分散落遗失在黄河几字弯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消亡等生存风险,建设黄河几字弯非遗馆迫在眉睫。
甘肃兰州,70多岁的甘肃省级羊皮筏子非遗文化传承人张德宝在黄河边制作羊皮筏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徐睿霞在提案中建议,可从国家层面统筹,在黄河几字弯非遗和旅游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建设非遗馆,发掘非遗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同时以旅游反哺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传播推广,提升非遗综合价值,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
徐睿霞认为,在黄河几字弯非遗馆建设过程中,应该从四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支持非遗馆加强展示功能和文旅功能。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馆优化展示功能。包括非遗物件、材料、工具、产品、展台等静态展示,以及传承活动、舞台表演、开放生产流程、营造非遗场景、人机智能交互、沉浸式体验等动态展示。非遗馆的展示可以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单位,推出“非遗展示+餐厅/民宿或酒店/交通工具/景点/商店剧场”等非遗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全产业链的非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进而建设非遗旅游综合体和非遗旅游区。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馆优化文旅消费功能。提高文旅消费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便利性,支持地方探索“非遗馆+夜间经济”的文旅消费模式。
支持非遗馆提升旅游开发利用水平。对于传统口头文学类非遗,如神话、传说、史诗、歌谣等,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馆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对其进行改编和转化,如改编为导游讲解、剧场演艺、茶馆说书,转化为主题场馆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旅游宣传片中的内容;对于传统表演类非遗,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等,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馆与有关单位和人员合作,将其开发为馆内演出、景区演出、剧场演出、宴会演出等旅游演出项目;对于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馆除了收藏、展示其原真性的工具和产品,还可将手工作坊、名师工作室、传承基地等场所转化为文旅空间,将“生产性保护”转化为生产性体验,并开发具有审美、纪念、实用等功能的旅游商品和消费品;对于传统习俗类非遗,如传统生产、生活、礼仪、节事习俗,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馆将其开发为各类习俗体验游,且不轻易改变习俗的时间和空间,不轻易开发习俗的隐秘性、禁忌性、神圣性内容。
支持非遗馆以数字技术提升展陈效果。建议国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黄河几字湾建设非遗数据库,对非遗数据进行采集、分类、存储、分析、利用和管理,为相关业务提供数据资源和服务。以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包括人物、服饰、行为、环境等要素的虚拟非遗场景,并能让游客进行功能操作和角色扮演。以动作捕捉、三维动画、全息成像技术还原人物动作、展示人物行为、营造全息场景。以人工智能技术感知游客的语音、表情、动作并进行回应,让游客在智能化交互和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非遗。
支持建设“云上”非遗馆。建议国家支持建设或共享云存储、云录制、云直播、云会展、VR全景、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设备设施,优化“云端”的非遗展示和体验功能,打造全天候在线、永不落幕的黄河几字弯非遗网络空间。
推荐阅读:
近视率是基础教育改革"牛鼻子"! 要纳入核心指标抓好丨建言中国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