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沙鸣:让非遗与生产生活相遇  加强对非遗系统性保护 | 建言中国136

发布时间: 2021-06-01 09:0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中国网讯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质量发展也包括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非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层面的作用。他认为,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骆沙鸣建议“十四五”期间对非遗保护主体、方式、空间、载体等进行系统性保护,助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

“要让非遗文化说话,让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所铸就的中华文明继续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成为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竭动力。”骆沙鸣表示,要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善于在扬弃中继承,善于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对此,骆沙鸣提出四点建议。

一、在“十四五”期间将各级非遗项目保护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的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规划、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当中。注重在各国家文化公园线性相关城市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在乡村振兴中留住城乡的文脉和乡愁。加强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打造更多非物质文化主题公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计划,加大非遗系统性生产性协同性保护支持力度。

二、各级政府在“十四五”规划建设中应该更加主动承担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建设责任,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全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支持闽南地区常态性举办国际南音艺术节、国际木偶艺术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等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媒体的融合以及对外宣传,把继承中华非遗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非遗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三、国家及各省市要加强非遗文化研究挖掘和传承利用,加强文化、社科普及推广工作。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全国各保护区进行经验交流互动,并明确各保护区的牵头单位。建议国家财政部参照文保单位投入方式,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世界级的非遗保护传承的投入。

四、各级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要加强各类非遗馆建设,让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空间。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产、生活、生态相遇,化身为艺术审美下的吃穿住用行,融入寻常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卢佳静)

推荐阅读:校外培训如“零食”不可替代“正餐” 各级政协委员热议中小学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