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支持大学生适龄生育、实施“十年义务教育”、取消招聘“应届生”硬性规定、大学满2年后休满学分可申请毕业、在中小学开展适应各年龄段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将大学生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2021全国两会期间,这些建议频上热搜。据中国网(议库平台)记者了解,其都源于一份提案。全国政协委员贺丹、孙洁两位联名提交的《关于建立更有弹性的教育制度鼓励适龄婚育的提案》,提案中指出,受在校时间延长、婚育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的“成家立业”已经转变为“先立业后成家”,婚育不断推迟已经成为拉低我国时期生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提案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角度,分别提出具体建议。关于很多年轻人推迟婚育现象,你怎么看?
提案摘编: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民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受在校时间延长、婚育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晚婚晚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女性婚育推迟已经成为拉低我国时期生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现状与问题
(一)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年轻人普遍面对学业、职业发展对婚育的挤压。
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的7.6年提高到2010年的8.8年、2015年的9.1年。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从1978年恢复高考时的85.6万扩张到2019年的3031.5万。毕业难、就业难、落户难(特大城市)等因素影响下,传统的“成家立业”已经转变为“先立业后成家”,女性结婚年龄不断推迟。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从2010年的24.0岁上升到2016年的26.3岁,其中2016年大专及以上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6.7岁。
医学上认为30岁之前是女性的最佳生育时期,本科、研究生毕业大约在22岁、25岁左右,即使毕业就结婚,考虑到2年左右的初婚初育间隔,意味着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处于最佳生育时期的年限仅有6年和3年。而这一阶段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只能推迟婚育,“先立业,后成家”。
(二)青年群体婚姻观念变化大,婚前性行为增加,生殖健康风险增大。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结婚年龄是28岁,其中,本科及以上的为32岁。系列网络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因人工流产、不安全性行为增加,健康风险上升。
(三)婚姻推迟带来高龄生育风险,还可能强化生育水平下降趋势。婚内生育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婚姻推迟使得已婚妇女规模和比例下降,即使婚内生育率保持不变,时期生育水平也将下降。婚姻推迟还带来高龄生育风险,不利于母婴健康,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会降低生育二孩及多孩的可能性,成为强化极低生育水平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年龄太大”是育龄妇女不打算生育2孩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比达56.5%。
二、相关建议
积极应对高龄少子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倡导适龄婚育的理念。
(一)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支持大学生适龄生育。在中小学开展适应各年龄段特点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在大学广泛开展 “我青春,我健康”同伴教育活动。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将大学生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为生育的大学生提供医疗保障和生活津贴。
(二)缩短学制,缓解学业与生育的矛盾。将小学、中学教育年限由6年缩短到5年,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实施“十年义务教育”,使大学毕业生最佳生育年龄时期延长2年。同时,通过强制义务教育避免贫困地区低龄女性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和婚育阶段,保护其身心健康。
(三)推行学分毕业制,增加高等教育时间的灵活性。借鉴国际经验,入学满2年后休满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毕业,摒弃以往完成学制要求年限后才可毕业的硬性要求。对于因结婚、生育、实习等无法在学制时间内修满学分的,提供便捷的“休学-复学”机制,适当将修满学分的年限要求放宽到8年甚至10年,为有生育意愿的女大学生提供政策制度便利。
(四)取消部分地区落户和招聘中对“应届生”的硬性规定,促进有生育安排的女大学生就业。将“应届生”身份保留年限从当前的2年延长到5年甚至取消,打破当前“毕业-就业-成家”的模式,鼓励女大学生毕业后根据自己意原安排生育,为生育后的女性就业提供平等竞争机会,推动女性适龄生育。
推荐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呼吁:警惕跑马圈地式的挂牌附属医院|建言中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