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和海佳)种业是粮食生产和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农业发展离不开种业支撑。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此,民进中央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带来《关于深化我国种业“放管服”改革的提案》,提出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全国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加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
当前,我国种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种业管理模式存在不足。一方面种业管理方式造成市场活力低,目前偏高的准入门槛和严格的审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市场稳定的同时,也阻碍市场竞争,难以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另一方面产业政策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求,目前种业发展的制度性成本较高,不利于资金和技术人才的流入,难以激发市场活力,而市场活力不足又会制约种业技术创新。
二是种业科研创新环境亟待改进。种业对创新回报预期较低,种业科技投入机制仍处于模糊地带,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研发活动中的定位不够明确,研发激励没有真正落地,作物新品种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同时,科研投入效率不高,各科研单位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存在重复投入、浪费严重等现象。
三是种质资源正在消失。种质资源一旦丢失,便很难恢复。而育种项目多是短期支持,每年都要申请项目,如果项目资金支持不连贯,种质资源便容易丢失。
面对国内种业发展遇到的困局,民进中央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第一,营造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一是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逐步取消企业关于种子检验室、加工厂房、仓库和其他设施的自有产权等限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资金更多投入到种子研发、生产环节。
二是改革品种审定制度,简化审定程序,改为登记或备案方式,减少企业品种审定成本、时间,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减轻企业运行成本。
三是通过市场手段优胜劣汰,让具有创新能力的种企快速成长壮大,扶持优秀种企发展,推动种企不断做大做强。此外,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确保种企守法经营。
第二,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一是依托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具有我国特色、优势互补的创新研发体系,重点关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对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项目提供支持。
二是完善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种业科研体制,建立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联合攻关机制,优化育种科研投入分配,提升育种资本投入产出效率。
三是完善种业信用监管机制,主动向社会公开企业信用信息,建立涉及种子侵权、种子使用纠纷的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参与监督。
第三,加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力度。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明确在市场上禁售侵权种子的收获物。实施植物新品种权事先审查机制,建立全国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对我国现有的种质资源进行生物学分类,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并将全国种质资源大数据对公众开放,增强全民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常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尚勋武也在关注种业问题,他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要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应深化教科企合作,打造集教学、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种业基地,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挖掘具有市场潜力的本土种业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尚勋武进一步表示,我国虽是种业大国,还不是种业强国。在种质资源保护、核心基因挖掘利用上,要充分利用立法和政策工具鼓励种业发展,保护种质资源公共产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