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月24日讯(记者 江虹霖)今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大会发言。
北京数字贸易如何发展?长城运河文化公园怎样建设?北京老龄化问题如何应对?制造业怎样向高端迈进?首都青山绿水底色如何靓丽?无障碍设施怎样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为何要从娃娃抓起?如何帮助台胞融入京城……大会发言现场,姚卫海、刘学俊、王虹、林丽颖、李亚兰、卢国懿、沈兴海、王涛八位委员分别代表各党派北京市委员会,从不同角度建言首都发展。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大会发言(图片由北京市政协提供)
民革北京市委:
用好“两区”政策 推动北京数字贸易加快发展
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指出,近年来,北京地区数字贸易出口额连年增长,但尚存不足。
一是缺少应对新形势的顶层设计;二是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准备不足;三是数字赋能产业还不够。
对此,民革北京市委建议强化金融开放和支撑,带动北京数字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市属公共数据开放,释放数据资源红利;加强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和数字营商环境改革;搭建“一带一路”数字贸易平台,实现抱团出海;加快京津冀数字化协同建设,助力区域数字企业和数字贸易发展。
民盟北京市委:
加强长城运河文化公园建设 以冬奥为契机打造文化名片
文化及文物领域是民盟北京市委长期关注的领域。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说:“代表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撇儿(长城)一捺(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迹在此交汇,交相辉映,绝无仅有。”
然而,在长城、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上存在着“一落后、一缺失”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规划落后于沿线各省市区;一是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缺少一座特色博物馆。
为此,民盟北京市委建议,完善北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组织体系;注重文化赋能,聚焦“两馆”实现标志性工程突破,重点建设好以八达岭为平台的“中国长城博物馆”,保持长城文化博物馆“国字号”的唯一性。以通州城市副中心为基点建设“中国运河历史博物馆”,建设永不落幕的多语言“数字长城、运河(线上)博物馆”;以“冬奥”为契机加强国家文化传播。
民建北京市委:
构建特大城市养老服务资源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北京老龄事业面临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局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变局。”民建北京市委秘书长王虹表示,近年来,北京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具体表现在:社区层面养老资源难以获得;街(乡镇)层面养老资源难以整合;各区之间养老服务资源难以协调;市级层面养老资源难以统筹;都市圈层面养老资源难以协同。
对此,民建北京市委建议:构建超大城市养老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共治机制,完善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具体为:完善家庭照顾者支持机制,完善老年人维权机制,出台综合性家庭福利政策,通过“时间银行”等机制鼓励社区邻里开展养老服务;建立老年人需求综合评估机制;建立街(乡镇)养老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作用;建立多部际、多层级养老服务资源协调发展机制;建立都市圈养老服务资源协同发展机制,破除异地养老障碍。
民进北京市委: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
民进北京市委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林丽颖在发言中指出,“北京拥有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但制造业集聚效应相对较弱,产业生态有待提升,这不仅部分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还会导致科技服务对象和应用场景的缺失,制约创新转化落地,进而会进一步稀释基础研发能力,不利于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对此,民进北京市委建议: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制造业增加值稳步提升在统计、城市体检指标中列入相应评价指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北京智造”新名片;拓展产业空间,优化区域协同布局,推动新兴产业共同体在雄安新区、京津发展轴、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地协同布局,逐步形成环京城市圈的高端制造业发展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活跃度。
农工党北京市委:
共建绿色发展“聚宝盆” 不能让生态涵养区掉队
“在首都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不能让生态涵养区掉队;在我们安然享受蓝天碧水净土时,不能让生态涵养区的群众吃亏。”农工党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李亚兰指出,目前,生态涵养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还面临着不少问题短板。
一是系统治理部门统筹不到位,山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治理水平不高;二是生态补偿协作体系不完善,补偿范围主要按照流域,进行河流水环境核算,缺少空气质量、碳汇量考虑;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不明朗。
对此,农工党北京市委建议,首先,加快出台生态涵养区保护和发展条例,推动生态保护走上法治轨道。
第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和结对协作机制。一方面,推动生态保护投入保障由政府“一家扛”转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家抬”。另一方面,综合计算生态服务价值,将优质空气质量、碳汇等纳入生态补偿范围。
第三,领好致富门路,加快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转型发展,让好山好水当饭吃。
致公党北京市委:
优化无障碍设施建设 亮出首都“文明范儿”
“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要彰显中国风貌、北京文明,更需要进一步优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深化扶残助残意识,营造尊重和关爱残障人士良好社会导向。”致公党中央秘书长,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卢国懿如是说。
为此,致公党北京市委建议,进一步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探讨无障碍公共环境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使用维护、体检评估和监督反馈的全程运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共识,查处占用、损坏、关闭无障碍设施问题,纠改无障碍设施仅为残疾人服务的错误观念;进一步推进无障碍技术科技应用;进一步用好冬残奥会“窗口期”,着力解决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法律保障。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少年创新则国创新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聘教授沈兴海发言时说,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促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根本性的举措。”
“我们认为,科学素养的培育有其独特而规范的方法,仅仅进行知识灌输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让青少年有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科学实践活动,而且要循序渐进。”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为此提出分层次、分阶段、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第一个层次,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直到高中毕业,每个学期每位同学都应聆听两场以上著名科学家的现场或视频报告。
第二个层次,让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能有机会利用学校或社会资源进行开放性实验。
第三个层次,让10%以上的同学有机会进行“模拟科学研究”。
第四个层次,少部分学有余力、创新意识特别强的青少年,可由学校专任科技教师、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进行创新科学研究的指导。
台盟北京市委:
助推台胞融入 把两岸交流合作的“触角”伸向最基层
台盟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雍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王涛在发言时讲述了在京台胞积极投身战“疫”的感人故事。王涛说,这些只是疫情期间众多在京台胞的缩影,这份深情厚谊弥足珍贵。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台湾当局试图‘倚美抗中’,并利用疫情挑拨两岸人民感情,阻绝两岸交流。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台盟北京市委建议,将常住台胞纳入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视野,以吸引台胞进入业主委员会、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台胞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等方式,为社区中的两岸民众搭建起更畅通的沟通“桥梁”,把两岸交流合作的“触角”伸向最基层,真正让台胞安家京城、融入北京、爱上大陆,促进两岸经济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