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协同发展是短板,也是重要增长极。”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表示,通过视察调研更加坚定了区域协同发展要注重绿色发展的“四生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健康)理念,尤其要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态美?骆沙鸣提出了建立健全京津冀生态环保协作机制、建立绿色GEP核算新体系等十点建议。
以下为建言全文: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包括交通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协同发展、环境协同发展、创新协同发展、开放协同发展、民生协同发展),需要做到京津冀的规划共编、制度同建、治理同商、交通同网、产业同链、市场同体、生活同享,创新同思、信息同联、生态同守,释放绿色红利。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协同发展是短板,也是重要增长极。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生态美,通过视察调研更加坚定了区域协同发展中要更注重绿色发展的“四生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健康)理念,尤其要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质量,增进绿色福祉。
在梳理京津冀城市群共同诉求和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应构建日益完善的基于利益共同体运行的保障组织、协同规则、一体化考核机制、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在促进“双循环”中作出更大贡献。
以下就如何促进京津冀生态系统协同发展和生态要素市场一体化提出十点建议:
一、必须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建立健全京津冀生态环保协作机制,开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制联想新局面。要以雄安新区生态建设经验推广到京津冀生态协调发展中,在北运河生态廊道为主线和在“十四五”期间运用点—轴—网络—域面的系统论方法整体规划建设京津冀城市绿色廊道连接线,因地制宜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湿地城市、海绵城市创建工作,构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融、蓝绿交错”的自然生态系统,打造京津冀国家级森林城市群,使得京津冀的港产城人生态融合发展,建设燕山、白洋淀等国家公园,提高京津冀蓝绿空间占比和生态高质量稳定性,促进京津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上新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京津冀。
二、结合我国高质量发展新的考核指标体系,在京津冀建立绿色的GEP核算新体系(GEP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这个标准能较客观的评估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支撑和福祉)。在京津冀金融机构建立一体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应用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工具,进一步提高绿色经济活动生态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防范“绿天鹅”事件风险。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生态服务链融合发展,持续增强京津冀协同绿色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整合京津两地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推动建立京津冀资源环境教育体系。打破思维定式,加快政府机制突破与要素市场建设同步发展,推动在京津冀碳交易市场发育基础上,建立京津冀用能权交易、用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生态环境资源交易体系。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兴产业地图。开展京津冀国土绿化,扩大绿色空间,加大京津冀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等工作力度,完善湿地生态用水机制。加强联防联控,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和提升生态产品服务功能,促进绿色惠民。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构建京津冀生态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京津冀一体化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京津冀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京津冀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四、建立京津冀生态资源大数据运营中心,探索建立京津冀生态利益共同体利益分配机制、生态多元横向补偿机制、生态利益共同体一体化考核机制。创新京津冀生态经济“飞地企业”税收收益分享(442分配,其中20%投入共同设立的产业发展基金)机制也培育一批环保产业型“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加强京津冀环保企业资质和产品互认,在生态系统发展中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推动高质量生态协同发展。
五、建立京津冀绿色发展科技数据管理中心,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强化京津冀生态保护与空间管控,严格京津冀生态环保联合督查执法。探索在京津冀地区消防用水法定使用中水制度,避免大力调水与浪费用水并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抓好白洋淀、衡水湖、渤海近海海域综合治理,加强海河各断面监测和上下游联防联治、生态修复协同工作。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需。提高水资源合理配置率和高效利用效率,促进京津冀水资源价值最大化。
六、要树立生态治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理念。京津冀流域面积近32万平方公里,多为海河流域水系,海河流域水资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建议建立京津冀海河河长制和定期召开京津冀海河治理联席会,加强评估监督和解决跨省市流域治理问题。探索必要的水库、水系联通工程,加大水资源统筹调度和协同治理力度,确保京津冀水生态安全,创新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协同发展共治模式。建议尽快在京津冀启动水生态足迹和虚拟水核算,将水资源利用效率纳入水资源配额与动态调整方案。
七、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设立京津冀绿色发展专利池,通过加快绿色专利运营和加快产业化市场化转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促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质增效。加快提升京津冀区域环保产业协同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探索资源利用最优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加快美丽京津冀建设中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支持京津在河北设立绿色技术转移分支机构或研究推广机构。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三地绿色企业资质认证和生态产品认证对接机制,以及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税收分享机制,努力实现京津冀环保产业差异性发展、要素协同创新发展、环境友好的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让京津冀生态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
八、进一步激活京津冀生态数据生产要素,以生态数据要素、生态技术要素为切入点,推进京津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助力京津冀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要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数据确权、生态数据资产化、生态数据流通交易,使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构建京津冀数据监管治理体系,推动完善生态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深融合的机制。通过大数据开发利用,实现京津冀的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以数据生产要素打通产业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数据动能更加澎湃,数据红利更加普惠,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助力京津冀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九、建立京津冀区块链安全联盟,加快推进京津冀政务大数据利用区块链技术应用,营造跨级别、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互联网安全可信任的环境,破除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信息孤岛瓶颈,打造一体化的数字京津冀,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和对标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区块链在京津冀政务领域的应用,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人民群众办事便捷性、获得感、满意度,解决京津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打造生命健康新高地方面要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有序有效推动非首都核心医疗卫生功能疏解,积极引导和支持在京医院通过多种方式向河北、天津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疏解,通过共建共管、整体托管、设立分院等深度合作,全面推动京津冀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和中医中药等领域协调发展。在京津冀三地对口支援雄安新区三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家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和高端化康养结合机构项目落地河北(保定)。加快京津冀卫生健康相关重点实验室共建工作,推动具有临床价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及临床急需、市场前景良好的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的研究开发应用。在助力健康京津冀中精准施策,扩大和共享医疗、医药、医保、医价的“四医联动”改革成效。加快京津冀医疗机构检查结果有效互认、京津冀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电子化管理、柔性引进卫生健康人才和建立一体化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京津冀医疗耗材联合采购、积极开展京津冀中医药康养旅游合作和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如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的河北燕达国际医院开展的医养结合型高端诊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