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型企业困境怎么破?委员“点对点式”支招 | 建言中国079

发布时间: 2020-09-15 17:16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编者按】日前,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11位委员围绕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资金保障、政策支持、人才支撑等建言献策,35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委员们认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环境、政策体系虽日益增强与完善,但依旧存在市场准入门槛高、成果转化难、融资渠道窄、人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平台《建言中国》栏目特别摘编了本次双周会委员的精要观点。

(图片取自网络)

精细政策 精准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张道宏

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政策保障,“精细”是其重要特征。为此,建议做精做细政策,给科创型企业更精准、有效的支持。

一、精确界定科创型企业。应与一般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区别,借此制定并实施差异性政策。根据调研,我们认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拥有核心专有技术和优势竞争力的企业,要把握住科创型企业具备基础创新能力、能够开展科学研究、研发强度高等特点。

二、强化产业政策的靶向性。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规律,精细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型企业的发展需要,分类确定政策内容与落地措施。

三、提高政策支持的多样性。既要关注热点领域创新,也要关注核心基础领域突破,既要关注成长性强的企业加速发展需求,也要关切基础型科创企业“慢发展”需求。

四、完善政策制定与宣传。建立通晓国家战略、熟悉科技创新、了解企业需求的专家队伍,作为“政策智库”。更多邀请科创型企业参与政策制定。加强政策宣传。

以企强链 产学研结合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

应围绕产业链集聚创新要素,做优科创型企业,做强全链式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黏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建议:

一、以企强链,引导科创型企业参与保障产业链安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快完善产业链完整性、竞争性等评估机制,系统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对外依存度及关键核心技术评估,精准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从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引导和支持科创型企业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打通从“高科技”到“新产业”的“堵点”,从而保障产业链安全。

二、以研优企,依托科创型企业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采取悬赏揭榜、定向组织、并行支持等方式,支持科创型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鼓励各级政府支持整机企业向社会发布关键核心零部件等升级替代需求,或支持组建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吸引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攻关,并通过先行先试、首套首用等方式加快促进高科技产品迭代、升级。

三、以才促融,满足科创型企业全链式产业创新要素供给。鼓励多形式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如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完善“政产学研用金”深入融合体系;鼓励科创型企业设立“人才基地”,支持企业骨干担任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教授”;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共建研发实验室、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工程类研究生等。另外,提高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等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相关的社会服务成效评估占比。

发挥央企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鑫

结合调研情况和工作体会,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推动中央企业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央企不计代价、不讲条件,竭尽所能服务抗疫一线,发挥了顶梁柱、国家队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央企充分发挥了压舱石、主力军作用。但在实际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过程中,央企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建议出台有针对性政策,定向支持央企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建设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切实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带动作用。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一方面,各地在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和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方面有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欠缺,有些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困难重重。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以中央企业为依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创建跨领域、跨学科的源头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真正构建起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三是创新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中央企业创新活力。建议统筹梳理并加快健全完善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的税收、金融、人才、审计等各类政策,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凝聚“一股绳”合力,真正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应,打通各类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目前工资总额、项目资金使用方式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设计,加大对核心技术人才奖励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长期激励机制,并出台实施细则,加快试点推广力度,最大限度调动中央企业的创新活力。

打通、拓宽民企参与“新基建”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工商联主席张健

目前,科创型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门槛高,进入难;二是保护弱,顾虑多;三是技术少,人才缺。民企特别是中小民企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创新的智力支持、开发能力有限。为此,建议:

一要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措施。加快出台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市场准入的具体路径和办法。畅通民间投资进入渠道。可采取项目混改、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打通和拓宽进入渠道。收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给予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机会。

二要进一步保障要素服务。更加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交易成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保护合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贴近市场需求,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三要进一步强化民企内功。科技型民企要把握好国家产业和政策导向,抓住国家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支持民企平等参与的有利时机,坚定发展信心,提前谋划产业布局。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精准制定“网络+”“智慧+”“数字+”等科技战略。建立适应新技术新需求的科技创新制度,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掌握核心产品和技术。

鼓励企与高联合开展“颠覆性”科技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

深圳40年来的发展,始终把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了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都来自于企业,90%的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一批世界级科创企业。但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企业研发投入有较大不确定性;科技成果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够;科创企业集聚创新资源不够;多主体多点带动效应不够等。为此,建议:

一、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原创技术研究。近年,深圳确立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财政科技专项资金30%以上的长效机制。建议地方政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颠覆性”科技计划,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围。

二、打通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深圳在成果产业化方面,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为核心推动“知产”向“资产”转化。建议政企资联动,围绕“成果链”部署“资金链”,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三、推动创新资源向科创型企业集聚。积极协助科创企业吸收、培养及留住高层次人才,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建议设立面向科创型企业的科技计划,支持其承担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建设专业化的科技金融综合平台,汇聚金融资源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四、推动形成多主体协同多点带动的战略布局。建议建立部省市联动机制,推动全国创新资源形成“适当集中、多点带动”局面,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 引高端人才回流

全国政协委员,“HongKongX”科技创业平台和创科香港公益基金会主席,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我从四个方面反映科技初创企业面临的一些待解难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盈利高门槛制约科创企业融资。前期研发投入较高导致亏损是科技企业常态,但不少投资、信贷主体仍将盈利作为科技企业融资前提,企业股权融资和贷款受限。建议财政部门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减少国有银行后顾之忧,相关部委适当放宽对科技企业贷款不良率监管要求;用好科创板上市第五套标准,支持更多未盈利但基本面良好的科创企业上市。

二、合作欠规范侵犯科创企业知识产权。建议相关部委建立国企与科创企业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行为准则、对“自主可控”不泛化延伸到纯内资民营中小科技企业。

三、财政投入粗放影响科技扶持实效。调研来看,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创新活动。建议做实“十四五”规划民生领域信息化、智能化预算的长效保障和逆周期平滑预案;考虑疫情适度调整各地补贴政策税收门槛;财政资金“以投代补”参与社会化创投基金,用市场化奖优实现科技扶持目标。

四、薪酬福利落差阻碍高端人才回流。高端人才回流意愿加大,但薪资获得感落差大、配套福利申请难。建议参考大湾区个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更大范围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补贴政策;出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和就业政策,定向吸引高端人才回流。

推荐阅读:加强儿童药品研发和监管 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 建言中国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