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语言要“先行”| 建言中国043

发布时间: 2020-06-10 15:4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卢佳静

【编者按】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语言作为交流和交际的工具,是我们“走出去”的第一步,语言服务是中外交流的基础。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和天津市政协委员陈倩雯联名撰写建议案,呼吁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把语言服务作为“先锋力量”,建议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多语种外语课程,尤其应加快培养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加强语言教育培训服务和语言文化服务,促进语言服务的产能提升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促进语言服务商业模式的变革,提升整个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建言全文: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亟需高质量语言服务支撑

语言是交流和交际的工具,是文明或文化传承的载体,应将语言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语言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文化强国必须强语言,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语言服务是一项跨区域、跨国界、跨种族、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复杂工程。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等为目标,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换言之,语言服务是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的所有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求。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语言服务已成为中外交流的基础设施,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语言服务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然而目前我国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还存在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服务能力不充分、不平衡、不匹配,不少国别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在我国高校尚无“对应专业”,诸如北索托语,波斯尼亚语、茨瓦纳语、聪加语、恩德贝莱语、高棉语、基隆迪语、科萨诺、摩尔多瓦语等。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语言版图为例,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抅建中亟需高质量语言服务支撑。建议如下:

(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语言服务是先锋,中国经济、文化“走出去”需要语言服务、文化认同和政策沟通,更需要大批精通外语、具有全球视野、懂得国际规则、充满国际情怀、谙熟世界多元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卫生健康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语言能力,实现跨语言交际,提升我国卫生健康人才的人力资本。同时需要注意不同国别安全文化、历史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以及法律背景的差异,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多样性,需要通过语言服务润滑剂避免和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需要在差异中寻求共性“最大公约数”,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更需要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真正“走进去”,树立良好的文化国际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共鸣度。

(二)我国除了专门的外国语大学教学培养现有的104种左右的外语专业外,应深化教育改革,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各个学院和研究系都应开设多语种外语课程,较好地实现语言教学、区域研究、专业通识的一体化教学,尤其应加快培养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培养,逐步满足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语言服务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相匹配的人才培养。

(三)培养数量充足、语言服务能力强的复合型医学外语人才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备条件。建立我国语言服务志愿者人才库、应急语言服务中心和医学领域的应急语言服务团队,利用我国高校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紧急研发各语种应急科普疫情防控宣传资料APP,及时建立与各应急事件相关的医学语料库、术语库,提升应急医疗产品进出口和科技领域的语言服务质量。必要时启动应急外包语言服务,更加敏捷灵活地适应需求和进一步提高语言服务的质量。人类卫生健康是共同的话题和关注,通过优质的医疗产品和“入脑入心”的交流沟通,以及“通事通心”的语言服务,可更好地凝聚共识,加强人文价值认同,更加自信的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中国卫生健康智慧和中国卫生健康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四)营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加强语言教育培训服务和语言文化服务,促进语言服务的产能提升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促进语言服务商业模式的变革,提升整个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注意各国别、区域语言生态法治环境,针对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语言需求,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探索卫生健康共同体多语言服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实现卫生健康语言的价值,要建立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中医药研究院、公共卫生防疫部门、医疗部门合作培养模式,要针对不同国家市场消费者的语言习惯、消费习惯、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医疗政策法规等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对于多语种的卫生健康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学生和业者的翻译思辨、技术应用、协同工作和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训练,选择包含文字、图片、软件、APP等多种翻译对象在内的综合性训练项目,培养集翻译技能、信息技术能力及医疗公共卫生综合技能为一体的实用型语言服务人才。按照不同的语种建立专门的语料库。

(五)加快培养满足联合国等包括卫生健康国际组织方面的语言服务人才。在精通母语、熟练掌握外语的前提下,加大对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青年接触人才、国别和区域医学研究人才、国际卫生健康治理人才等人才的培养力度,有效提升其语言能力、翻译能力、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协同能力、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制定卫生健康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育协作机制,制定标准,实施评估,可实行“2+1+1”的培养模式,在高校一年级研究生中选拔学生,再经统一的卫生健康国际治理相关课程培训2年完成后,选择部分学员赴海外大学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学习一年,然后硕士学位进入国际组织实习一年,成为通用教育和专门培训,最终成为卫生健康国际组织人员,不断提升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组织中的参与率和话语权。

(六)适应葡语系国家语言服务的技术、环境、需求与供给的新变化,利用澳门的葡文生态与及同葡语系国家的语言服务优势关系,建立中国与葡语国家卫生健康多语种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澳门加快建设葡语国家休闲健康食品集散中心、建设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卫生健康合作咨询中心,促进各国的卫生健康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交融。开发语言科技在澳门建立国际科创中心。在语言学的引导下完善语言服务能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人员、应急物资、研发资金、语言服务充足的信息便捷流动和内生强大新动能,促进澳门的现代语言消费和语言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荐阅读:国民金融教育需正本清源 建议基础教育设立金融课 | 建言中国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