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丽:文艺工作者脚步要向基层延伸 为“文化脱贫”添把柴 | 建言中国027

发布时间: 2020-05-25 20:4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编者按】今年央视元宵特别节目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影视演员张凯丽含泪朗诵《中国阻击战》上了热搜。“疫情期间,很多以‘抗疫’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得到百姓高度认可,不仅是因为这些作品水平过硬,更因为它们表达出了群众共通的情感”,张凯丽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小组会议上,张凯丽发言呼吁:文艺工作者要将脚步更深地向基层延伸,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她说,脱贫攻坚进入决胜之年,文艺工作者应更深入地参与“文化脱贫”,应为文化薄弱地区“再添一把柴”。

《建言中国》栏目是中国网政协频道、中国网议库平台原创栏目,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影视演员张凯丽


以下为中国网政协频道、中国网议库平台根据张凯丽委员的政协小组会议发言整理编发:

持续坚定文化自信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而这样的自信就来源于我们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持续活跃的文化创造力,也更有助于滋养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对此我感受颇深。

就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坚守岗位、共克时艰,我们文艺工作者也不例外。众多同行在疫情期间推出的“抗击疫情”文艺作品也令人动容,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认可、鼓舞了士气。

在央视元宵节特别节目中,我参与了朗诵类节目《中国阻击战》的演出,这个节目后来上了微博热搜,在网上的二次传播中又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同一个题材的众多作品为什么能在此时得到百姓如此高的认可?我想,不仅仅因为这些作品水平过硬,更因为它们表达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共通的情绪与情感,这与文艺工作者们的素养是分不开的:业务素养过硬毋庸置疑,而更多的是肩头这份对社会的责任、心中这份对人民的感情。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每当国家、人民处于危难之时,文艺工作者都能第一时间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来抚慰、温暖一颗颗心灵,振奋信心,为大家渡过难关而助力。

其实,这背后,支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理基础就是——文化自信,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首先要有高度的认同和深入的理解,才能将这样的认知外化到创作、表演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向来就有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理念,而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更来自人民,所以当国家、人民处于危难中时,我们内心深处的这种文化基因自然就被激发出来,再加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业务积累,创作出打动观众、有时代印记的文艺作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精品力作。 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二、将脚步更深地向基层延伸,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国文联的带领下,一直以来,大批艺术家都在持续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生活,从而创作出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作品,受到百姓喜爱。当下,我们更应将这样的优良作风坚持、延续。即使在此次疫情之后,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也还是应该在创作、表演的过程中保持这样的状态,将根基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扎在基层,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用真情实感来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艺术生命才能更加旺盛、持久,不愧于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身份、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人民。

三、脱贫攻坚进入决胜之年,文艺工作者应更深入地参与到“文化脱贫”中来。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多年来,文化下乡开展得如火如荼,各大文艺院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为文化薄弱地区“再添一把柴”,共同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受到海内外更多人士的喜爱。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应该立足传统文化土壤,不仅自身应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应将这样的精髓融入文艺作品中,传播给更多人,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被世界各国的朋友们所感知、所喜爱,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中华大地这片土壤孕育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更成长起了一辈又一辈的文艺工作者。中华传统文化是最适合我们这片土地的精神养料,它使我们自信而不自满,自信的心态更激励我们前行。我想,我们不仅应该传承好传统文化,更应在新时代,脚踏实地的以人民为中心,一如既往地发展好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只有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好,才能在振奋精神的同时,更好提升人民的文化幸福感、文化获得感,在新时代的今天,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也才能更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推荐阅读:

人口老龄化“压力山大” 印顺委员建议加快畅通智慧养老产业链 | 建言中国026

施维雄委员建议更改港人“两证”名称 彰显国家公民身份 丨 建言中国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