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编 |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怎么破?民进中央提对策

发布时间: 2019-07-30 10:37:4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江虹霖

编者按

近年来,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使劳动力减弱了对土地和资本依赖,释放出更多的潜能,“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型就业”热潮快速发展,在催生了许多新型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加速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

对此,民进中央提出关于系统制定人工智能影响就业供需的应对策略的提案,建议及时调整就业结构,提前防范技能失业,适当调整教育供给,并从就业体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分析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或某几个行业的变化,而是整个经济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等的深刻变革,并将对就业产生巨大影响。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就业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未来在企业中占比将持续增大,而这些员工的薪酬也将持续增长。

二是人工智能暂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特别是从事财务、行政、综合管理和采购等非生产性岗位的工作,但是会使得中低等技术水平员工的需求和工资显著下降。

三是人工智能冲击较大的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产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等行业,从事生产性岗位和低技能劳动的员工未来面临较大挑战和生存压力。

四是教育将成为削弱这种风险性影响的重要抓手。


建议

一、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区域间和产业间转移,需及时调整就业结构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上升,2012年后基本保持稳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就业需求,需要及时出台就业政策,适时引导就业结构的调整。

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对传统产业工人技术技能升级培训、转岗转业培训,使其具备人机协作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业务能力,引导就业结构向新兴业态和第三产业转移。

二、技术进步导致结构性失业风险上升,需提前防范技能失业

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在经历金融危机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失业现象突出表现在计算机、电子通信等行业。与此相比,我国失业率在2010年后基本稳定在4%左右,但存在同样的结构性问题。

同时,美国科技裁员的数据表明,技术变革所造成的就业影响滞后于源头事件发生的时间,需要提前对技术变革及其影响做出预测,准备应对策略。根据未来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要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就业失业的变化情况,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提早应对。

三、新技术发展加大了受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需求,需适当调整教育供给

美国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最高,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美国技术进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教育水平逐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提升教育水平仍是应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根据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加快设置和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提早做好人才储备,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避免结构性失业风险的扩大。

四、从就业体系供给侧看:

一是改革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重塑教育体系,培养引领未来智能社会变革的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二是发展技能型培训与转岗型培训并存的就业培训体系,保障就业结构平稳转型。

三是合理增加科研和技术研发投入,发挥地区优势,以“人工智能小镇”等形式打造就业体系新模式。

四是结合行业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遵循产业内部发展规律,支撑企业智能化转型。

五、从就业体系需求侧看:

一是相关科技规划制定要更多发掘人擅长的工作。

二是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AI基础、成熟技术的科普力度和公益性技术平台建设。

三是着力提升AI相关岗位需求较弱地区的产业扶持或应用推广。

四是重视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体系的影响,从产业链维度对人工智能机器相关产业进行统一管理。


推荐阅读:

      温州“98999” 为啥吸睛 从工商联这个会上读懂数据背后的“先行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