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有人护 杨欣:像哨兵一样守望可可西里

发布时间: 2019-06-11 19: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静 张婵 | 责任编辑: 王静

中国网记者 王静  实习生 张婵

“30多年前我参加长江漂流的初衷是想拍出好的照片,拿摄影大奖。”面对各界赞誉,囊获众多生态环境保护奖项的杨欣坦言自己“并不高尚”——他戴一副黑色眼镜,络腮胡须已经花白——这种标志性外貌给人最初的印象,不像是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守护者,更像一位手拿画笔的艺术家。

6月5-7日,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记者随农工党中央“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巡回演讲走进青海,与杨欣面对面,感悟“绿色江河”。

杨欣

杨欣,农工党党员,今年56岁,有着33年生态环境保护经历,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创始人兼会长。他1984年开始长江摄影和探险考察,1986年参加中国长江科学考察交流探险队,全程漂流长江,由此揭开了他在长江源头开展科学考察、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临危动物等各项工作的序幕。

与长江源结缘后,他在青海一待便是30余年。

从摄影探险到保护藏羚羊 初衷因一人而变

杨欣漂流长江拍摄的作品获了奖,有了“炫耀的资本”。作为专业摄影师,他意识到长江源头天然的特殊地貌,是一个能出作品的绝佳之地,他希望能拍出好的作品,将来出书或者开办画展。

当以一个摄影师的眼光去记录、还原长江源时,他逐渐发现了长江源区的生态问题:冰川在退缩,草场在沙化,野生动物在减少……这让他困惑、苦恼,但却不知该如何解决。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影响了他的事业和人生走向。

这个人是杰桑·索南达杰,曾担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

索南达杰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最后一次,他在可可西里遭遇几伙偷猎者,他独自一人与十八个偷猎者枪战,不幸中弹牺牲,身边是缴获的近两千张藏羚羊的皮……

此事深深触动了杨欣,他认为自己应该为这个地方做一点事情,“而不是通过拍摄这里已有的东西,为自己获取名利。”剥掉虚荣的外衣,杨欣决定把索南达杰未尽的事业继续下去。

“刚开始,我什么都不会,对于生态保护的知识和理念都要现学,当时书籍比较少,我就跑到各个有书的地方去学习。那时候真的是拿到一本书就如饥似渴地去学。”所幸之前有过探险的经历和摄影爱好,“上学的时候,地理课学的还不错,加上平时喜欢写作,有写日记的习惯”,杨欣说自己学起来还比较快。

三个月写出《长江魂》  第一本卖给环保副局长

怎么解决资金问题?一开始,杨欣四处“游说”,也四处碰壁。

正当杨欣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书商建议他写本书义卖,用卖书的钱“先建一座房子”。

“我从来没写过书,但我有写作的习惯,我三个月就写成一本书。”因此有了《长江魂》,封面上印着:当你拥有这本书的同时,你已经为长江源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献上了一份爱心。本书的销售和义卖收入将全部用于长江源头第一个民间自然环境保护站的建设。

没想到,第一本书居然卖给了当时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并在国家环保局举行新书的发布仪式。

  随后,售书活动很快启动,杨欣到许多地方演讲、义卖,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有了第一笔资金后,他开始着手建立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仁杰自然保护站”。


记者与杨欣(左)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前合影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像哨卡一样守着可可西里的东大门

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记者目睹野生动物或独自觅食,或成群结队,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一路上,杨欣每看到野生动物,都会兴奋地介绍,“这是野生牦牛,这是公的藏羚羊,这个时节母藏羚羊产羔去了,所以大家看不到……”

1997年9月10号,索南仁杰自然保护站落成,升起五星红旗,成为可可西里反捕猎的最前沿基地。

“自从这个站建成以后,我们365天驻守,在几十公里的范围之内,再也没有偷猎者从这儿进入了。反偷猎的队员也通过保护站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偷猎行动。”杨欣说,“这个保护站还影响了一个电影的拍摄——《可可西里》”

  很多科学家来到保护站,对藏羚羊分布的情况进行持续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科学家考察发现,藏羚羊迁徙的主要通道是五北大桥,我们在此设置红绿灯,给司机开展科普藏羚羊保护。”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野生动物设立的红绿灯。

八年调查 四年实验——把高山上的垃圾捡运下去

如果说建立索南仁杰自然保护站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那么第二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则是要解决垃圾问题。

杨欣团队做了八年垃圾调查,“我们请专业人士做完整的调查报告,然后才开始建站,建完站之后又做了四年的垃圾回收试验。”杨欣和他的团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示范——拿出方案这样的模式来获得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虽然这种实打实的行动比单纯的倡导和建议要长很多年,但只有用事实说话,让政府看到自己推进的成果,最终才能一起携手来解决问题。”这种政府主导,民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了长江源生态保护的顺利进行。

“自然保护站不仅是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点,也是游客休息和拍照打卡之地,有意思的是,游客们纷纷参与到垃圾回收的公益事业中。”

除此之外,长江源的冰川变化同样引起杨欣团队关注。十多年前,他们已经开始用测距仪对冰川进行监测,拍下照片并留存,把过去的图片和现在的图片进行对比,以观测冰川的变化。

“比如,在同一个地点来进行拍摄,1986年拍的冰川和现在的冰川进行比较,可以看到长江冰川的变化。此外,我们每年都要建立标志碑来记录冰川退缩的过程。”

一座环保站,影射无数志愿者的默默付出

志愿者是保护站的重要群体。在条件艰苦又不提供其它补助的情况下,“他们都是带着饱满的热情来的,用一个月的时间在这里释放热情,与自然共处,收获知识。”

杨欣介绍,他之所以号召社会志愿者,一方面是由于“志愿者”的身份更容易与游客建立交流关系、被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志愿者代表着城市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学识,有很多新颖的想法,所以他希望这些志愿者发挥优势,共同努力,绘制出一个别样的长江源生态环保蓝图。

巧合的是,杨欣宣讲这天正是世界环境日,由绿色江河发起的长江源斑头雁保护青海项目获得“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2019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面对记者追问,杨欣说,“接下来,我会继续去筹款,做策划,写书,招募志愿者,协调工作……我没想太多,但我想我会一直干下去。”

推荐阅读:

吴华新:“一带一路”让中国企业更具全球视野 同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39期

让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全国政协双周会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