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一带一路”工笔画 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文章

发布时间: 2019-04-25 15:3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报换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考量着全人类的智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实践的“一带一路”倡议,为破解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底蕴、底牌和底气的,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因此,需要从文化自信和文化承载的视阈深入认知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一带一路”倡议。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常委王报换

解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人类向何处去”“世纪之问”的“中国方案”

人类发展史表明,每逢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节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的问题就会考问人类的智慧。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的加剧正在推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刻变革,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课题层出不穷。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总书记关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内涵非常丰富,一言以蔽之,其核心主要是一个“变”字,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国际权力在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之间“倒手”的局面趋向终结,百年来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政治走势的情形正在发生转变,自近代以来世界权力首次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出现“东升西降”现象。“变”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刻认识这一“变”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变”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重大机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契机。

面对当今世界“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迫切需要正确思想的引领。思想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先导,是引领历史进步的旗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哲学思维、宽厚的人类情怀、高超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鲜明的问题导向,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从文明史观的大视野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勾画出了一种与西方奉行的“文明冲突论”相反的“新型文明观”。这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科学解答,也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度把握,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合理性,也具有深邃的哲学探索性和巨大的理论创造性,既牢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全球视野,既坚定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又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世界人民谋发展,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既看到了当今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态势,更抓住了当今时代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提出了既符合人类共同愿望、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创新性理论观点和行动方案,是对“人类向何处去”这个重大“时代之问”的深度剖析和系统阐述,演绎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完美交汇。

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后,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能够逐渐在全球取得共识和认同,在于其继承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不搞穷兵黩武,抛弃零和博弈,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契合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在世界范围内激发“最大公约数”。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说,“从长远来看,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都会从这一理念中受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人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评价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价:“如果要想知道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未来在哪里,那么就请看一看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不断深耕细作

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根植于历史,向未来延展;源自中国,但机会和成果正在惠及整个世界。“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热烈响应,不断进入国际话语体系,联合国大会、安理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有关决议或文件都纳入或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今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时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但更是世界的。‘一带一路’版权虽属中国,但收益为各国共享。”“一带一路”既是改善全球治理的新抓手,也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良方,不仅事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事关国际秩序与规则体系的和平转型与再造。“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合唱”,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提出近6年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影响迅速席卷全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是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潜力的合作带,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未来的倡议,必将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带来很多益处。联合国秘书长也多次表示,“一带一路”对联合国消减全球贫困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实现战略对接。世界银行报告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将使全球货运时间平均减少1.2-2.5个百分点,全球贸易成本将会降低1.1-2.2个百分点。6年来,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同沿线国家共建的82个境外合作园区也已经为当地创造了将近30万个就业岗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总额将达到19.6万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38.9%。

6年来的丰硕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了协调联动发展,使各国民众在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彼此距离进一步拉近,各方愈发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天地。昔日的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它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不以文明和意识形态划线,而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谋求开创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已经把中国同沿线各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把中国梦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在一起,正在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友谊之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6年的谋篇布局,“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四梁八柱已经建立,未来需要更加注重细节,把工作做深做实。“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让这幅共同绘制的“一带一路”工笔画,继续见证欧亚大陆的历史与未来。

筑牢“一带一路”文化基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基固本之策

“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之基石,理念和文化的相互认同则是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民心相通之桥,要靠文化去搭建和铺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从深层次看,“一带一路”建设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哲学范畴与思想理念,其核心是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博弈、共享而非独霸、共赢而非零和,既蕴含着中国深入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责任感,也蕴含着中国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创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深刻体现着“一带一路”总体设计中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情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表现为“文化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位育”理念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人“和”的文化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性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将自己利益和诉求凌驾于他国或他文化之上,共建一个和谐、和平、开放、包容的全球秩序。实际上,“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经济上互利是短暂的,文化认同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带一路”不仅是国际商贸之路,更是国际文化对话、传播与交流之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着交流、多样性和跨文化对话的多重信息,也关乎着繁荣与发展。“建设‘一带一路’、必须坚持文化先行”的理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先行工程、未来工程。

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就会发现,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正不断彰显。文化是凝聚“一带一路”共同利益的“融合剂”,是化解“一带一路”风险挑战的“润滑剂”,是推进“一带一路”持久建设的“给养库”。“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百米决赛,甚至不是万米比赛,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几年几十年就能彻底完成的,而是一个着眼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倡议,是由无数个马拉松组成的“长跑”。“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再加上数量众多的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这就形成了大小明显不等、发展层次较为不一、文化显著多样的“利益攸关方”,这就尤为需要从文化上找到突破口,以文化的交流对话增进彼此的理解认同,以文化之手补充经济杠杆、取代军事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在这场比马拉松还要长久的“一带一路”建设之路上,我们需要政治上的互尊互信,也需要经济上的互利互惠,还需要文化上的互学互鉴。文化上的互鉴则为“一带一路”建设凝聚共识、提供重要土壤。

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价值共识,展现大国担当,拓展文化共享空间,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包容是文化共鸣的基础。包容,方能自信。“中国文化强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求大同而存小异、和谐共生、多元并存是文化包容的宏观要求。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带着“和合”文化基因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和合”文化的最好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其说是经济合作之路,不如说是文化交流互鉴之路,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事件,更是文化事件,是中华文明崛起和复兴的标志。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成果斐然。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多,品牌化趋势明显,世界各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随着“一带一路”的深耕细作,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快速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趋势。2016年,印发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7年,发布《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强调将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据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累计签署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近8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

近年来,文化与旅游部着力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夯实互联互通基础,建立健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青年是未来,青年是希望,中国政府特别重视中外青年的互动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围绕这一主题举办的中外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搭建青年互动友谊之桥。教育历来是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是文化交流的强力支撑。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中外语言互通,进一步深入推进友好学校教育深度合作与人文交流,在青少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根基。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立中俄、中美、中法、中英、中欧盟、中印尼、中南非、中德八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已在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900多万人。

为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教育部2016年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互学互鉴、合作共赢,未来必将成为水乳交融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深层次的文化共鸣,唤醒民族记忆和历史记忆,能让其产生共同心声、增强互信、广开合作之门。相信持续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继续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为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报换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常委)


推荐阅读:

  提案选编 | 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怎么办?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这样说

  提案选编| 致公党中央:以农户自愿为前提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连片委托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