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被“酸碱体质理论”坑过吗?

发布时间: 2018-11-10 10:2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秦金月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这两天,国内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一件国外的新闻:

11 月 2 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一个叫做罗伯特欧阳(Robert O. Young)的人,赔偿一名癌症患者 1,0500,0000 美元(约合7亿人民币)。

向来重点关注国内新闻的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这一次也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只因为这位罗伯特欧阳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你或许没听过说他,但一定听说过他创立的“酸碱体质理论”。这套理论在中国拥有众多拥趸,在没被辟谣之前,几乎可以用来解决关于人体的任何问题,比如“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酸性体质更易生女儿”、“在静脉注射的药物中添加小苏打治疗癌症”……

现在听来,这些说法是不是很扯淡?可是它们却多年横行中老年养生界,甚至有很多年轻人都深信不疑。

图片来源:圣迭戈联合论坛报新闻(标题大意:陪审团起诉“神医” 赔偿1.05亿美元)

事件始末

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个新闻。

2015年,一位名叫道恩·凯莉的乳腺癌患者状告了罗伯特欧阳,称自己被他的治疗耽误了病情,治疗方法就是基于他最知名的“酸碱体质理论”。

罗伯特欧阳让她不要去其他医院接受化疗等癌症的常规治疗方法,而是采取清肠、按摩等手段,其中还包括一项:向血管注射实际成分为小苏打的药剂,一针不低于500美元。

时间久了,凯莉发现这些治疗毫无效果。等她转向专业医生求助时被告知,她的癌症已经进入到第四期,癌细胞扩散到了骨头,只有三四年的存活期。

因此才有了这场起诉,以及1.05亿美元的天价赔偿。在罗伯特欧阳被判罚的同时,其酸碱体质的伪理论也被推翻。

这位罗伯特欧阳究竟何许人也?

200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的书,介绍了他的酸碱体质理论,并先后出版了《酸碱奇迹》系列丛书,屡屡成为热销榜上的畅销书,风靡全球,一时间圈粉无数。

他在书中提倡碱性饮食疗法,声称可以“减肥”、“治糖尿病”、后来又补充了“治疗艾滋病”、“治疗癌症”的功效。

《酸碱奇迹》系列丛书:《pH抗癌》、《pH均衡饮食》《pH治糖尿病》《pH减肥法》(小编温馨提示:这些书不要买

但实际上,2014年罗伯特欧阳就因为无照行医的罪名在圣地亚哥被捕。2016年初,陪审团认定罪名成立。他当庭承认自己并不是之前宣传的什么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也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没有行医资质,连文凭也是买来的假货。

图片来源:圣迭戈联合论坛报新闻(图中英文大意:他(罗伯特欧阳)当庭承认自己并不是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也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

总体来说,这就是一个外国“神医”被扒皮,最终成“神棍”的故事。

伪科学盛行忽悠了谁?

值得警惕的是,“酸碱体质理论”这种伪科学虽然产生于美国,却在国内造成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在保健品推销现场,酸碱体质理论被广泛谈及,成为部分保健品推销的一大噱头;在医疗机构内,一些疗法以酸碱体质理论为基础,少数医疗机构借此诈取钱财。很多人上街买菜,有时还得对照食物的酸碱表。

类似的伪科学理论还有“排毒养生”、“骨头汤补钙”、“排毒时间表”、“吃香蕉治便秘”、“先父遗传”等等,数不胜数,防不胜防。

有媒体分析认为,公众之所以对一些所谓的科学产生相信的心理,与其说是相信这些伪科学,还不如说是因为自身的某种诉求需要满足。比如酸碱度决定生男生女,正是因为人们希望生男孩的心理驱使。这与几年前的“水变油”闹剧一样,因为人们希望买到更便宜的“油”。

而公众的这种盲目心理,被一些有心人利用和一些无良媒体误导,使得这种伪科学理论变成商家赚钱的工具。

微信号“丁香医生”认为,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一些黑心逐利的商家反而不断大肆推崇伪科学的概念。比如,用这套理论给某些食品,包装上“健康”的外衣,加价卖。

以“酸碱体质理论”为例,几年前央视3·15晚会就曾对碱性水有关说法进行过辟谣。专家表示如果长期碱性饮食,不吃肉和蛋的话,体内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不够,可能会出现多种营养缺乏,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拿饮用水来说,其好坏不能单用酸碱度的pH值来考量,而是一个多项的综合指标,酸碱度只能反映出水中有没有矿物质。

事实上,普通食品的酸碱度,与胃液的酸度和肠液的碱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且人体对于酸碱度有极强的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呼吸和肾脏代谢等方式来调和,使之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浮动,只要人体机能没有“失代偿”,无论多吃酸性食物还是多吃碱性食物,人体都会将其调节过来。然而,一旦有更大影响力的酸碱体质理论把半懂不懂的人吸引过去了,他们便放弃了对真科学的探究动力。

科普教育任重道远

让很多做专业科普的医生很无奈的是:一些人非常容易相信骗子的话。很多时候,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那些弱智的养生保健文章和产品传播更广,培育出大批的粉丝受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第四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柳崇禧曾这样总结:“真正的科学无人崇尚,耸人的言论备受推崇,对科学常识的认知普遍不足,这是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

福建省政协委员、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曾在2016年表示,如今的微信“朋友圈”成为了伪“科普”的重灾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包括: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而30%的谣言都提到了癌症。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监管部门缺失,导致“伪科学”的鉴别成本很高,而造谣者的违规成本却很低。二是权威医学科普缺失,百姓基础医学科学知识匮乏。大多数医学专家在完成每日的诊疗工作和科研试验之余已无多余时间进行医学科普知识的撰写。三是谣言背后往往有利益作为推手。四是健康类节目缺乏严谨审核机制。

侯建明认为,应该通过适当鼓励机制,让专业医务工作者参与医学科普工作,传递正确科学知识。一方面,可以将验证“骨头汤是否补钙”、“食物相生相克”等不靠谱医学科学信息的基础性试验纳入科研考核,将上述科研相关科普文章的发表列入学术考核体系,鼓励医学专家主动产出专业的医学科普知识。并根据阅读量、转发率和普及程度,给予创作者适度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对于误导性、对大众健康产生危害的伪科普文章,应组织医学专家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数据收集及知识宣传,确保医学健康知识的正确传递。

在一个个伪科学谣言破除之后,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小编希望,大家都能返回头查一查历年来的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等,看看有哪些所谓的“专家”、“产品”一直在宣扬诸如“酸碱体质理论”这类鬼话,如此,谁是骗子,一目了然。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澎湃新闻、人民政协网、微信号“丁香医生”、微信号“Sir电影”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

推荐阅读:

装护栏、设委屈奖……公交车司机为何成“高危职业”?

遛狗还要“起早贪黑” “史上最严遛狗令”会有效吗?

进博会来了 中国企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