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政协智慧力量 “文”火点亮乡村振兴——四川崇州政协助推乡村振兴小记

发布时间: 2018-09-27 10: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周羲 程志立 和海佳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中国网北京9月27日讯 近日在四川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召开期间,省委书记彭清华一行走进崇州市7个乡村和园区参观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其中一站就是道明镇竹艺村。去年,一座名叫“竹里”的建筑令道明镇竹艺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该村以此为“药引”,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以及其他民俗,以文化旅游为媒,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新农村。

                         依托文化发展旅游的崇州市道明镇“新农村”,今年“菜花节”吸引了上百万游客驻留赏花。程志立 摄

竹艺村的“出世”,正是崇州市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过程中与乡村振兴战略碰撞出的“火花”。近年来,崇州市政协委员围绕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工作,开展广泛调研与协商,为文化旅游产业及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几乎每年都会有相关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交由市领导亲自督办。     

 持续建言——

“非遗”成为致富帮手

数百年来,当地村民依竹而居、以竹为器,孕育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崇州市政协委员、道明镇副书记杨毅告诉记者:“村民几乎人人都会竹编,四川市场超90%竹编花篮都来自道明。”

此前,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变迁以及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冲击,一度严重衰退,农村发展也面临瓶颈。“2005年,市政协开始对本地竹编业开展调研,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 崇州市政协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实现非遗传承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将非遗文化做成产业,“还应对产品进行提档升级。”

“竹里”这样一个以竹文化为内涵的建筑的意外走红,为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了契机。道明当地组织和发动村里3家竹编大户,通过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开展竹编技艺体验与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竹编文化带出去,提升当地竹编订单,与此同时开展与中央美院等的校地合作,提升匠人对竹编艺术的审美感,将竹编从原来的生活用品变成工艺品,通过深挖竹编文化、提升竹编技艺,形成了竹编特色产业链及独特的竹编文化产业。

“竹里”、竹编博物馆、竹艺村艺术季、竹艺制作体验……走进竹艺村,游客可以听风赏竹、烹水品茶,欣赏当地竹编匠人的手工艺品,参加艺术节、建造节等各类特色活动。

“通过大力发展旅游,竹艺村2017年人均收入达18650元。”杨毅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着重关注加强非遗传人对当地村民竹编技术的培养,扩大当地竹编文化产业,让农村文化旅游的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除了竹编,市政协也在积极唤醒当地藤编、棕编等传统工艺及元通清明春台会、怀远百花会等民俗文化这些‘沉睡资源’,以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增加内涵。”崇州市政协主席杨火清说。

 重点聚焦——

挖掘独特文化留住乡愁

“编制乡村规划要立足乡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尊重自然、尊重民俗、尊重历史,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年初,吴刚委员与周卫星委员联名提交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督办提案。

6月20日,他们收到了来自督办单位市农村发展局的回复,回复中提到:崇州已经启动实施了包括道明在内的6个特色镇建设,同时在进一步优化农村环境、深化百村容貌整治方面做出大量工作。

走进竹艺村,自然精致的院落错落而立,间或在角落看到的上百年的老屋尤其引人注目。“竹艺村现在这些充满文艺范儿的地方,都是在村民老房子基础上改造出来的。”村长张永超介绍,竹艺村面世只花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很大原因是村里进行的美化改造工程没有推倒重来,尊重了当地原有的自然资源与历史。

原汁原味的乡村改造除了让村里环境变得更好,也留住了村民的乡愁。虽然已经将自己家的房子租了出去,62岁的程群芳还是拒绝了在城里安家的儿子的邀请,住在老家旁边的一座小屋内。“我还加入了村里的清洁队,农村变美了,更需要大家的爱护。”程群芳说。

除了竹艺村,崇州的凡朴农庄、李家大院、刘家院子、多禾寨等几十个村落与林盘,同样通过环境改造与独特文化挖掘,走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委员们的建言之声也从未停歇:乡镇之间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增加文化体验项目、特色农业农庄建设……在不断的调研视察与社情民意信息收集与反映中,市政协正积极探索着文旅乡村振兴的多种可能。(通讯员 李周羲 程志立 记者 和海佳


推荐阅读:

四川省政协召开十二届第7次主席会议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来川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