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围绕“北京中轴线保护”协商纪事

发布时间: 2018-08-03 08:43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包松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站在北京中轴线上,穿过前门箭楼,进入城南的正门———正阳门,青石的御道向北延伸开去。穿越了大明门、承天门(即今天安门)、端门、午门之后,就进入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在三大殿和后三宫之后,中轴线继续向北延伸。紫禁城北门———玄武门(即今神武门)外,就是全城的最高点——煤山(即今景山)。煤山之北,穿过北安门(即今地安门),就来到了中轴线的北端点———鼓楼、钟楼。后来,外城的竣工使得中轴线向南延伸,由前门箭楼穿过繁华的前门大街,以外城的正门——永定门作为中轴线的南端点。自此,这条串联起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中轴线,见证了明清24位帝王成败荣辱,亦见证了新世纪北京经济文化的腾飞。今天,通过对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的推进,这条轴线从历史而来,或将款款走进未来。

800多年前,蒙古大军从高原挥师南下。

天下初定。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早已厌倦了大汗的名号。他要仿照汉人的模样,建一座长安、汴梁那样的都城,尝一尝做皇帝的滋味。在大臣刘秉忠、郭守敬和无数劳动者的毕生辛劳下,公元1276年,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终于竣工了,这就是元大都。从南城正中的城门——丽正门进入城内,向北,一条笔直的御道穿过皇宫,直抵城北的中心阁。

中轴线,由此诞生。

几百年来,无论历史如何明灭如星辰,自元大都到明清,直到近现代,北京城发展始终循着中轴线东西对称,几代以来诸多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雄伟建筑也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逐渐形成了北京老城的“脊梁”。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情定”中轴线

2017年8月25日,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率北京市政协专题调研组,登上了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

一同调研的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站在正阳门的城楼上了。他伸手在空中南北方向上比画着介绍说,“在这条中轴线上,坐落着永定门、天坛、正阳门、天安门、太庙、太和殿、寿皇殿、钟鼓楼等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及历史文化,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古都城市发展史一脉相承,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孕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成果。”

然而,孔繁峙介绍的是现存的中轴线上的古代建筑,据统计,中轴线上的历史节点有12个基本消失,例如明代建成的地安门、正阳桥仅保留了地名,同在明代建成的地安门燕翅楼、北上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千步廊、中华门、棋盘街、正阳门瓮城已完全消失,永定门箭楼和瓮城也只保留了地面标志。

多少年来,国人对中轴线不甚了解,但对于国际人士而言,他们对中轴线上历史古迹的探寻,就是对古老中国的探访,是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探秘。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轴线到底要如何呈现在世人面前?

北京市一直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早在7年前的2011年6月11日,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上,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就正式启动。同一天,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了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首先着手对北海万佛楼、阐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也是在当年12月,北京市政协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在此之前的大半年时间里,相关的委员和专家已经几乎走遍了中轴线周边的每一处古迹。就在这次调研中,委员们发现中轴线及周边区域曾经排列着40余座古建筑,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建筑被先后拆除,而因各种历史原因,一些古建筑被长期占用的现象更是较为普遍。

“一条7.8公里的中轴线涉及的范围、领域、部门以及各方利益十分复杂,要在北京市层面上理清这些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孔繁峙在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时没少“挠头”,深知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上多年来进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面对发展与保护,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他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中轴线既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魅力所在、资源所在、优势所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中轴线保护提供了最佳历史机遇。

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再次提速。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2017年到任北京后,一年多时间内“四度”调研中轴线申遗保护,传递出市委市政府对中轴线申遗保护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对于北京市政协而言,“文化北京”原本就是其建言献策的优势领域,多年来围绕“中轴线保护”,市政协积累了大量丰富素材和深入思考。继上次考察北京中轴线部分遗产点不到一个月,北京市政协召开议政性主席会,继续围绕保护北京中轴线进行协商议政。随后再到今年的5月31日,吉林又一次率队考察了永定门、天坛和先农坛等遗产点,了解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进展和难点问题。

在广泛深入调研协商基础上,最终形成北京市政协委员《关于保护北京中轴线的意见建议》全面扎实、有理有据,得到北京市有关领导的重要批示,要求吸纳借鉴、研究落实。这份报告,可以算作是北京市政协在中轴线保护上的一个阶段性问题的思考和总结,但远不意味着结果。

■在协商恳谈中接续“领题”

“前天我又去永定门走了走,想看看周围还有没有空间,把城楼和瓮城复原起来,在空间上真的挺困难。文物复原要看能不能传达出准确的历史文化信息,不能简单地拍脑袋复原。”6月19日,位于中轴线东侧的北京市政协机关第九会议室,由吉林主持的“北京中轴线保护协商恳谈会”正在举行。发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也是多次参加调研的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推进的不同阶段,持续关注的各领域委员不断有新的声音。可以说,中轴线申遗未成,委员们的建言不止。广泛深入全面地征求听取意见,是中轴线申遗保护这样的社会热点议题的需要。可贵的是,充分广泛协商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之中,也正是政府有关部门科学民主决策的生动体现。

在协商恳谈会上,很多委员谈到了中轴线保护与老城保护的关系,朱岩石也是其中之一,“保护北京中轴线的格局要放得更大一些,不仅仅是物化上的建筑本身,要把中轴线作为一个突破,将北京老城整体的宏观保护都带动起来,这对于老城保护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朱岩石说。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李建平非常同意朱岩石的看法,他认为要借助机遇把老城保护的家底摸清楚,“在保护利用上,一定要注意新老建筑的相得益彰,不要相互影响,要有首都风范,还要有古都风貌。对中轴线的保护绝对不只是物质概念上的一条线,而是与周围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历史风貌,而这每一种历史风貌里镌刻的都是不同时代的烙印。”

对此,北京市文物局此前经过实地勘察已经初步划定约913.4公顷的中轴线遗产核心区,建设控制与缓冲区面积4674.58公顷,申遗面积涵盖北京老城面积的65%。委员的建言,其实是在尝试建立一种中轴线与整个老城保护之间的确定联系。

同样,尽管当前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是老城保护的抓手和当务之急,就中轴线本身,委员们也进一步提出,要同时关注“物化”的中轴线和“文化思想”上的中轴线遗产,因为无论物化的还是附着在物质上沿袭千年的中国古代规划思想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前几年我曾经去过的北京一个文保单位是一个教堂,大夏天里面很热只有风扇。我就问为什么这么热,工作人员说,文保单位不能装空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学勤“哭笑不得”地朝身旁的孔繁峙“吐槽”,欧洲几百年的大教堂都有空调。北京市原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听了连连摆手,“我们没有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防火,只要消防达标,都有空调。”

在现场一片善意的笑声中,王学勤用自己的一件“小事”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他说,从历史的维度去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要突破时代局限就要在保护的主观意识中更加重视利用发展的“规律”。同样对中轴线的保护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是要落实历史的轴线与发展的轴线完美统一,“申遗工作要有历史的精神,同时要对得起后人,这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与发展的尊重。”

孔繁峙可谓中轴线保护方面的“专业人士”,对北京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不遗余力。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大背景下,他提出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要与文物腾退相结合的意见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当中轴线核心区文物腾退已开始有序推进,孔繁峙又把目光转向了“中轴文化”。“对中轴文化的研究要深化,并扩大中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孔繁峙说,我们要全面把握申遗的标准,文化高于建筑,文物的修葺腾退很重要,但绝不会全部,还要透过建筑看文化,历史的中轴线延续千年不断,背后一定有强大的中华文化做支撑。“我们报送的中轴线申遗中对建筑是十分明确的,但文化还是有些模糊。我们在申遗中对中轴文化认识要有超越和突破,文化的中轴线不是过去的某一个历史阶段,一定是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动态。”

用文化去支撑建筑,中轴线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才有了统一的体系。

中轴线申遗是北京的一件大事,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恳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啥说啥,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到会参与协商恳谈的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尹培彦,认真听取了每一位发言人的意见建议,在表达了感谢和回应后,他诚恳地邀请道,“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推进,一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特别需要委员们的继续支持。不久我们将对中轴线环境整治的方案征求意见,请委员们审核把关。同时在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上,希望能继续发挥政协人才优势,在文化内涵挖掘上帮我们加大支持力度。”

■融媒体直播再添“面对面”协商

2017年底,随着北京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增设“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由文物局和市规划国土委共同牵头,9个部门3个区共同参与的中轴线申遗工作日益“热气腾腾”。

反复磋商下,中轴线申遗明确了坚持“保护为主、科学管理”的理念,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等14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的逐步明晰,关心这一重大事件的声音并没有减少。“中轴线文物修葺采取什么原则?”“重点遗产点的腾退工作进行得怎么样?”“如何处理中轴线上历史与现代建筑的关系?”“文物保护的结果如何惠及百姓?”

7月3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张景华、白景峰、宋慰祖与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在“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的平台上,进行提案办理协商,直接搬上“荧屏”,并通过电台、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多渠道进行实时融媒体直播,一下子引起了上百万受众的“围观”互动,更广泛层次上掀起了协商热潮。

在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与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共同搭建的协商平台上,宋慰祖与张景华在“要不要复建瓮城和箭楼”上各有一番道理,也各具代表性。舒小峰坦言,不同声音在复建永定门城楼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不同的认识不仅在政协委员中间有,在广大市民、各界人士乃至国内著名的文保专家中也有,这正是我们的工作要经过充分协商、征求各方意见的原因所在。

融媒体平台上的协商建言,没有前期彩排,没有后期剪辑,提出问题,回应关切都是一气呵成。

协商中虽有争论,但更多的是共识。委员们认为,在文物修葺腾退保护利用的“利用”二字上,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保护文物为历史负责,还要为人民服务。

对此,舒小峰透露到2020年,东西城将有近百处文物实现腾退,大部分有望恢复历史原貌后向社会开放。“待腾退完成后,经过修缮,将会为公众增加新的游览和文化体验场所。目前文物腾退、管理利用大多还是政府部门在投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文物腾退后期的保护与利用中来。”

针对宋慰祖在提案中提到的,站在景山和钟鼓楼,向南北望,一些超高的、体量过大的建筑非常“刺眼”的问题。舒小峰也不回避,他说,解决此类问题的《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正在编制当中,北京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一楼一策”“一院一策”,“中轴线上的超高建筑、影响风貌的外立面,都将制定整治方案。”

……

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在近年来北京市政协有关中轴线保护的协商活动中,诸如中轴线如何保护,申遗如何推进等问题,但在不断地协商探讨中逐渐清晰起来,并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共识。或许如同尹培彦所言,今后中轴线申遗过程中还将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奔着共同的目标群策群力,待到世人能真正地近距离触摸到,这条穿越历史牵手未来的轴线的壮美时,委员们一定会为中轴线保护所作出的努力,道一声“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