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书画室采风考察系列报道:走近“红色文艺轻骑兵”

发布时间: 2018-07-23 09:35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 作者: 王小宁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笑一笑,再笑一笑!”

坐在场地中间的椅子上,给来自北京的全国政协书画室委员们当“模特儿”,75岁的老奶奶阿拉腾其其格有点紧张。一旁的儿媳斯琴高娃提醒她“笑一笑”,阿拉腾其其格才渐渐放松下来了,露出了轻松甜蜜的笑容。

以上的一幕发生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排练大厅。

2017年11月21日,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充分肯定他们的事业,勉励他们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1123129953_15317004016571n

资料图 演员表演民族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当日,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开幕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7月17日,全国政协书画室采风考察团在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的带领下,来到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观看乌兰牧骑展览和乌兰牧骑表演,学习乌兰牧骑精神。在排练大厅里,覃志刚、范迪安、吴为山、尼玛泽仁、许钦松、唐勇力、孔维克、刘万鸣等委员观看了精彩的演出,为乌兰牧骑充满浓郁民族风情而又不乏现代生活气息的艺术所陶醉,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为乌兰牧骑队员作画,为牧民观众作画,直到演出结束之后很久,仍然不肯放下手中的画笔。

阿拉腾其其格和斯琴高娃婆媳俩,是来自百里外额仁淖尔苏木毛日图嘎查的普通牧民,当日,她们与远道而来的采风团一起观看了乌兰牧骑的演出节目。

“老人家,您高寿?怎么来的啊?我们给您画张像吧?”排练大厅里的表演甫一结束,范迪安、覃志刚、尼玛泽仁、吴为山就“发现了”观众席上身着蒙古族盛装的婆媳两人,并热情地与之攀谈起来。

“我婆婆75岁啦!她小时候就看过乌兰牧骑的表演,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总说想再看看演出,我就带她来了。”斯琴高娃告诉委员们,乌兰牧骑的演出是对牧民开放的,只要有演出,就可以来看。“今天真是太幸运了,不但看到了精彩的节目,还遇到了大艺术家。我婆婆一辈子没画过像,你们看,她一直在笑呢!”斯琴高娃难掩心中的兴奋。

乌兰牧骑的表演着实精彩!七个小小的节目中,囊括了歌舞、长调、呼麦、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演出队精心创作的长调《褐色的鹰》和呼麦组合,宛如天籁,动人心弦;舞蹈《朱日和情》和二重唱《牧民歌唱共产党》来源于生活,热情奔放……演出赢得了委员和牧民观众长久而热烈的掌声。

蒙语中,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是红色文化工作队的意思。1957年,苏尼特右旗针对内蒙古牧民居住分散,缺乏文化生活,不易接收到信息的特点,首创以乌兰牧骑文艺工作队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政策、提供文化产品、服务于牧民生活。60多年来,乌兰牧骑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从一个成立之初仅有9人、两架勒勒车的演出队,不断发展壮大,现在仅锡林郭勒盟就达到了12支!

“在这里,我深受教益。”一直在静静地为乌兰牧骑队员们作画的许钦松,态度认真而凝重,“乌兰牧骑精神使我感动。他们几十年来奔波在草原戈壁上,是文艺界学习的榜样。虽然我们各种艺术门类条件不一,但在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情怀上是共通的。”他说。

“向大自然学习,向老百姓学习,向乌兰牧骑学习!”孔维克连画了三幅演出场景,“习总书记写给乌兰牧骑的回信,我学习过多次。今天到了现场,感受更加真实、深刻!我要向内蒙古的人民学习、致敬。”他说。

演出的节目中,有一个极富民族特点的呼麦组合《苏尼特戈壁红驼》。塞西雅拉图,乌兰牧骑的副队长,是这个节目的核心人物。他手握鼓槌,端坐在乐队的中央,十分引人注目。演出结束后,他来到了委员中间。

“您演奏的是什么乐器?在演出队里多少年了?”委员们问到。

“这是蒙古鼓。我52岁,在队里工作16年了。”塞西雅拉图回答。

“您算乌兰牧骑里的老资格了吧?”大家追问。

“还谈不上老,有的队员都工作40多年了。那个拉弦贝斯的,42年了,还在舞台上呢!”塞西雅拉图摇摇头说。这位因长期风吹日晒而变得皮肤黝黑的蒙古族演员告诉委员,乌兰牧骑的演出非常频繁,现在,走牧区依然是经常的事情。乌兰牧骑的一个优点是其灵活性,观众百余人的时候表演,只有一位观众的时候也表演。“很累,很有意义,也很快乐。”他表示。

“走近乌兰牧骑,我看到了很多,感悟到很多。我看到,乌兰牧骑的演出和创作条件远不如大城市,但她的艺术却能给人以真诚朴实的感觉,洗练、净化我们的灵魂。”刘万鸣这样总结自己的感受,“这再一次证明,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到基层,与大自然和老百姓做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产生动人、化人的文艺作品。”徐里等委员表示。

这也是采风团此次走近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共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