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三问——全国政协“中长期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调研综述

发布时间: 2018-07-16 09:10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胡俊

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也是全国政协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年度协商计划,今年10月下旬将召开以“中长期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为准备好这次会议,今年5月至6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委员和部分专家学者、相关政府部门同志,先后赴新疆、北京、广东、山东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了周密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截至2017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9亿,据有关研究,2050年以前,我国人口规模都将维持在13.5亿以上,人口众多仍然是基本国情,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为深入了解我国人口变化新形势,更好地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言献策,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了由王培安副主任任组长的“中长期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调研组,分别于5月10日至14日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月22日赴北京市,6月10日至12日赴广东省,6月13日至15日赴山东省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参加部分调研。

围绕一个调研主题先后赴四个省(市、区)开展调研,这在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组织的调研中并不多见。调研开始前,人资环委邀请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国家卫健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国家统计局就业统计司等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召开座谈会,介绍各方面相关情况,并邀请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卫生计生部门同志介绍了东北地区最新的人口发展状况。

“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就是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人口发展新特点新规律,继而为国家科学研判人口中长期变动趋势、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作出人民政协的新贡献。”率队调研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指出,人口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千家万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对于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口问题涉及的方面众多,组织调研需务求‘精准’,聚焦人口工作的重点、关注人口发展的热点、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全国政协人资环委驻会副主任高波介绍,本次调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人口发展中长期趋势及变化特征;二是关注与全面二孩政策相关的经济社会配套政策的实施情况;三是关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系。

这三个方面内容,也正是当下社会对人口问题最为关注的三个具体问题。

■二孩,如何让“想生”的群众“敢生”?

自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国家统计局根据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16年、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1723万,高于“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口1644万的水平,是新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二孩出生增长显著,二孩出生占比从2013年前的36%左右提升到2017年的51%。

调研组所到的山东省,是生育二孩意愿最旺盛的省份之一,群众对生育政策调整响应积极,2017年总和生育率达到2.1左右,二孩出生占比高达69.4%。政策带来的集中生育效应也并非持续增长,2017年山东的出生人口较之2016年有所回落,在“愿意生”带来的生育热潮下,群众也有着“敢不敢生”的思量。

调研组在山东德州期间,邀请10名育龄妇女代表到座谈会现场发言交流。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王培安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谈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长期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他,十分愿意听到基层群众的真实诉求。

育龄妇女们分别介绍了各自家庭的实际状况和生育愿望,其中3位已经生育了二孩,4位有生育二孩的计划,2位明确表示不再要二孩,专心把一个孩子培养好,还有1位表示“生完一个再观望观望。”

愿意生育二孩的妇女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自己是独生子女,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生活上能有一个亲兄弟姐妹作为陪伴照应、避免孤独;二是家里老人有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希望家庭人丁兴旺、和和美美。

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两位妇女各有各的苦衷:一是因为家里没有老人帮着带孩子,自身经济条件也请不起价格昂贵的保姆;二是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具备再次成为妈妈的条件。

“仔细分析,群众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低,但是生育行为更加理性。应该更多地关注有生育二孩意愿的群体,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改善和提升生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样作为女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对妇女们的心事有着深切的体悟。

从已经生完二孩的几位妈妈口中,同样能够印证很多人二孩“生得起,养不起”的顾虑,职业女性难以承受养育二孩的精力消耗,同时面临职场岗位保全的压力;全职妈妈又面临着家庭经济负担带来的挑战。“养育负担的沉重,需要国家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来消除顾虑。”

“产假结束以后,孩子在半岁到3岁之间谁来看,这是大多数家庭都面临的难题。”调研之前,贺丹曾经专门了解过相关情况——只有4%的家庭能享受到托育服务,80%的人都靠自己家里老一辈的人来带孩子或者自己请保姆带孩子。

“0到3岁只是看孩子的问题,3岁以上还要面临育儿的问题,现在养孩子的教育成本、医疗成本都比较高,这也是城市里面的人‘不敢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李洪委员补充道。

调研组在德州了解到的情况,在整个山东省和其他省份都同样存在。群众在“想生”与“敢生”之间,面临着诸多苦恼和踌躇,还有很多育龄妇女在掂量抉择的过程中,失去了最佳生育年龄,想生却又生不出来了。

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德州市人民医院等地,调研组的委员们重点考察了各地开展生殖健康和生育服务的情况。总体看来,各地为顺应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高峰进行了充分准备,生育服务能力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距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尚有距离。

“群众的实际需求是制定政策的根本遵循。当下,需要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产科医师、助产士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出生缺陷防控能力。”王培安说。

■人口,如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自古以来,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也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密切相关。

调研组认为,当前亟须了解的是生育政策调整后人们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社会政策,哪些政策需要配套,有哪些有效、可行的政策储备。

在首都北京,超低生育水平已经持续多年。与全国情况相类似,一边是经济负担重、高龄及无人看护带来的“不敢生”;一边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2017年北京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333.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5%。

“近年来,北京市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医疗服务体系、居家养老、生活性服务业等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同样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加强战略应对和政策储备研究。”据北京市副市长王红介绍,下一步北京将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促进人口规模、结构和布局调整,推动实现城市发展各项目标逐渐的协调统一。

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同样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城市。调研组走进济南的社会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老年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询问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医疗保健情况。总的来看,“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的模式更受老年人欢迎。

“人的事情最终还要靠人来解决,除了建设完备的硬件设施,我们还重点加强了养老护理员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济南市有关方面同志介绍,去年济南共培训养老护理员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722人,培训老年人及失能老年人家庭护理员6860人,在全国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上,取得了1个特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2015年,新疆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受初中和小学教育的超过66%以上,未上学的占2.7%,新疆流动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8.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3年。”新疆是全国流动人口流入较多的省区之一,但是流入人口文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调研组建议,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的成果应当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能力,包括对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积累、人的发展机会和人的能力培养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投入。

■未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劳动力会短缺吗?

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基础就是巨大的劳动力人口规模带来的红利。如今,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生育愿望日趋走低的形势下,未来中国的劳动力是否会呈现短缺势头,谁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成为包括调研组在内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总人口13.90亿人,就业人员总数7.76亿人。根据分析,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给将保持高位但规模持续减少,同时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预计到2020年、2035年、2050年,劳动力有效供给将分别为6.31亿人、5.23亿人、4.24亿人。

从国际经验和人口发展进程看,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刘宇文建议,应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化、人口发展的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发展地认识和评估就业影响,早做准备,积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变动趋势相适应。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不意味着生产能力的必然下降,这其中还有着科技进步对劳动效率的的贡献因素。当前,我国以智能制造、分享经济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十分活跃,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正在进行。

调研组认为,“这些技术革命在深刻改变资源聚合方式、产业组织形态,同时,也将改变社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素质的需求改变劳动力利用模式,改变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对人口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广东东莞、佛山等地部分制造业企业,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工人“退居二线”,成为操作机器的“幕后管家”。机器手则在智能系统的统一指挥下,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地不间断工作,一批批质量优良、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告别了人工组装时代,被机器高质高效地生产出来。

“机器换人”表面上是对劳动力的替代,带来了人“无事可做”的恐慌。实际调查发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对就业用工影响轻微,没有影响整体就业用工市场的稳定。

“人工智能至少将会通过三个方面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首先,人工智能可以使复杂的体力‘智能自动化’;其次,人工智能可以补充现有的劳动力和资产,提升工人能力和资本效率;第三,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产业创新。”杨维刚常委在实地察看了部分生产企业后分析。

“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同样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提供了窗口期,面对看似来势汹汹的‘机器换人’浪潮,被‘替换’下来的普通工人应当借此契机加强学习,主动适应潮流,成为更加全面、专业的技术工人。”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杨松说。

在首都北京,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同样为劳动力资源的减少起到替代作用。调研组来到了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察看了这里不断创新发展无人机产业的实践。

看过一台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无人机产品,听完公司负责人的介绍,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黄跃金备感振奋,“未来,无人机可以替代劳动者出现在医疗救护、灾害救援等场合,解决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科技进步对于劳动力的补充不容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