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须从多方着力

发布时间: 2018-07-13 15:49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钟茂初 | 责任编辑: 和海佳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新发展目标,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产业、企业和资本三方面着力

在7月10日全国政协召开的“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专题协商会上,汪洋主席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新发展目标,笔者认为,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产业、企业和资本三方面着力。

首要的是,围绕最终需求质量提升和消费升级,来寻求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任何产业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其最终满足的都是最终需求。而当前阶段,应当着力提升的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满足。哪一实体经济产业有发展潜力、有质量提升空间,要从产业关联的视角来分析,这个产业依存的下游产业是否为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潜力大和质量提升空间大的领域。其一,如果相关下游产业本身就产能严重过剩,那么相关上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必然有限;其二,如果相关下游产业依存的最终需求是投资领域或是虚拟经济领域(包括偏重投资性的房地产业),那么这一上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也有限;其三,如果相关下游产业虽有一定需求,但却处于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状态,那么相关上游产业的发展空间也不大。

因此,推动哪些实体经济产业发展,要以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和质量提升为着眼点,从中分析判断和选择有前途的关联产业。尽量避免下游产业为产能过剩产业、投资及虚拟经济依存产业、粗放型低质量产业。即要重点选择下游产业为居民消费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大、替代升级空间大的关联产业作为发展方向。例如,某些最终消费产业需求不旺,是由于其产品质量不高所致,而制约最终消费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又是某些上游关联产品质量,对于这样的“质量瓶颈”产业,如能大幅提升其产品质量,那么就可通过改进下游产业直至最终消费产业质量,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质量提升和需求升级替代。

其次,要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带动各产业的创新发展。企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来源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又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之分。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多数企业采取价格竞争模式,即企业倾向于以低廉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数量的消费品,从而以低价格优势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获取利润和市场竞争优势。这一模式适合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消费需求倾向于追求数量而非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一追求低价格的竞争模式,也导致部分产业产品的质量呈现企业间“逐底竞争”的态势。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以价格取胜、数量取胜的竞争模式不再适合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要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应彻底改变价格竞争思维定式,形成“满足消费者质量需求、创新需求而非数量需求”的思维,使企业间围绕质量提升创新发展、“逐顶竞争”,进而良性推动整体产业产品质量提升,同步促进消费需求品质的替代性提升。

以服务业为例。我国服务业市场潜力大,但当前发展水平不高、结构偏低。服务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服务业员工收入水平与服务对象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应逐步缩小,才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服务业比重。当前,服务业员工之所以收入水平低,根本原因还在于服务业质量偏低,还处在低价格竞争的发展态势。一味地追求服务业的低价格,必然遭遇服务业发展瓶颈。所以,服务业作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也应着力推动企业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由服务业质量的“逐底竞争”转向“逐顶竞争”。

最后,要着力降低资产高价值和资本高价格,使实体经济轻装上阵。在普遍存在过剩产能的背景下,如果实体经济账面上的资产价值过高,那么企业运转就需要承担相应资产价值的收益支付,资产价值越高,企业支付收益的负担就越重。所以,以资产重组等方式使企业资产价值适当降低,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分强调“资产保值增值”没有实际意义,不能有效运转的资产是没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由于虚拟经济的过度炒作,使得资本价格扭曲拉高,而导致实体经济也不得不承担相应水平的资本价格,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以不能误导或扭曲资本价格为原则去规范虚拟经济行为,也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环境。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