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7月12日讯(张宁锐) 这组数据客观描述了一个形容词:慢!据国资委的统计,2016年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有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而2017年被申请破产重整的国有企业债务人仅有265个,其中结案的不足50个。
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摄影/姜贵东
“现代化市场经济必须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新企业要进入快,低效企业退出也要快。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中低效企业数量多,涉及的债务水平高,退出的进度非常缓慢。”在7月10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呼吁解决低效企业退出慢的问题。
李稻葵认为,低效企业退出慢会导致宏观经济不健康,出现“虚胖、浮肿、脂肪肝”等问题。
为什么低效企业退出慢?李稻葵认为有3个基本原因,一旦企业要退出或者重组:
——地方政府必须处理一些善后工作,面对这样的“脏活累活”地方政府有为难情绪;
——银行必须认定当时的放贷决定是错误的,那么相关的人员就要被追责;
——互保企业也会受到牵连,所以他们也会游说地方政府和银行尽量观望、拖延。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李稻葵也有几个“药方”:
一是在中央层面成立企业退出基金,专门用于安置企业退出过程中职工的工资、福利、安置,鼓励地方政府直接推动低效企业的退出。
二是银保监会直接对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量进行考核,灵活处理历史贷款相关问题,减轻历史包袱;
三是打破企业间的互保“怪圈”,取缔商业银行要求企业贷款过程中相互担保的做法,原则上消除不良贷款历史上的互保条约;
四是由银保监、法院、地方政府协同商业银行,认真处置并总结一批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转载请注明: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客户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