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维华率队赴黑龙江、内蒙古调研草原生态修复治理

发布时间: 2018-07-09 09:0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扬琴冬子 | 责任编辑: 王静

我国的天然草原面积近 60 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2%,是我国江河的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自然生态观,首次将“草”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体系。6月28日至7月1日,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率调研组,围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深入黑龙江、内蒙古展开调研。

保护草原的九三实践

盛夏黑龙江绿色草原的苜蓿已经长到两尺多高,所到之处,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力量之感。这里就是九三学社中央黑龙江农垦草原生态恢复科技示范基地。“绿色草原牧场总面积57.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万亩、草原面积22.1万亩。这片地区属于干旱牧区,冰封期5个多月,年平均日照时间2865小时。”调研组成员、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会秘书长葛文杰介绍情况时说。

6月28日,调研组在大庆农垦绿色牧场考察。

调研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英俊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2017年初,九三学社中央将生态恢复示范基地确定在黑龙江垦区绿色草原牧场,他成为技术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不破坏或者尽量少破坏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基地遵循的是牧草免耕补播原则。免耕补播适应当地自然条件、营养价值高的优质牧草,实现增加草地的植被多样性和草地的覆盖度。在不破坏天然草原植被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提高草原生产力的目标。”

“保护草原要有大农业观,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未来仍需做大量工作。”武维华谈到草原生态治理与修复时,特别强调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虽然只增加了一个‘草’字,却把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纳入生命共同体中。这是对草原生态地位的重要肯定,对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九三学社中央持续聚焦草原问题建言献策,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建议。早在1996 年,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关于发展西北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建议》,指出要加大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力度,加强草原法制管理等意见建议。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洪绂曾担任过8年农业部副部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他持续关注的重点。2000年,洪绂曾与卢良恕、任继周等24名专家共同向国务院提交《关于采取紧急措施 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建议》,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2010年,九三学社中央以“直通车”的形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关于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的调研报告》,持续助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严守红线,让草原重现生机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调研组来到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进行深入调研。在王府苏木白音嘎查牧民哈斯高大的砖瓦房里,调研组一行高兴地看到,他家客厅里不仅有大彩电,冰箱、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陪同考察的同志告诉调研组,哈斯全家4口人都是牧民, 拥有草场4000亩,298只羊。

6月30日,调研组看望王府苏木白音嘎查牧民哈斯。

“老乡,你们家怎么饮水?做饭用柴火吗?平时出去交通方便吗?现在家庭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武维华问到。

“我有两个女儿在城里工作,现在我和老伴、外孙女在草原上生活。去年我家羊出栏大概200只,每只可以卖到500多元,天气寒冷不长草的时候国家还给我们一些补贴,现在日子好得很!我家还有耕地200亩,距离比较远,高压电暂时没有接过去,打不了农耕井,就种不了地。”哈斯说。

“草原就像人的躯体一样,非常顽强也很脆弱。”做了30多年植被恢复工作的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堃说:“牧区要发展起来,需要一定基础设施投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加,今天我们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做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专家组座谈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吕世海口中描绘出这样一幅草原景象。然而,引起调研组专家共鸣的,不是这幅存在于诗歌中或者荧幕上的草原美景,而是之后吕世海的担忧:“我们对草原经济功能有所认识,却对草原生态和文化功能知之甚少,缺乏保护意识。我国 90%左右的天然草场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的主导功能就是生态功能,同时兼具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草原生态功能就是防风固沙,维持30%的植被覆盖率是维持草原生态功能的底线。”

调研组成员、生态环境部保护红线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吉喜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所工作了20年。他建议说:“要进一步强化草原保护制度。建立草原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掌握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草原面积及类型,厘清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职责。高度关注草原气候变化,在适当条件下发展人工草场。”

草原生态治理修复需要多方合力

科技支撑是大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的生态大数据平台前,只需要轻轻一点,各种数据库中植物种质资源体系就会详详细细地显示在大屏幕上。

“20年来,我们设立13个专项研究院及种质资源库,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近2000种,植物标本2800余种,土壤样本近40万份。运用科学的数据储备和分析集成,对各地草类基础生态数据及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公司董事长王召明说。

6月30日,调研组考察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

通过深入了解蒙草生态大数据后台基础中的一项“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体系”,调研组专家详细询问了蒙草构建乡土植物驯化-育繁-生产供应链及种质资源储备等相关情况。调研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刘连贵说:“草类的种质资源储备及种业体系是生态治理的关键点。生态数据平台可以解决草原、荒漠、矿山、废弃地等各类生态修复的难点,最大限度地平衡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在为民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保护生态。”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内蒙古牧区生态恢复,开启了草原休养生息的新时代。“要在统筹考虑草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牧民收入等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同时,牧草适当施肥是必要的,补什么肥补多少不同区域也不一样。但是人为干预牧草生长时要坚持谨慎小心、仔细论证,实现科学施肥。”武维华指出。

草原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调研组认为,当前,无论从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角度,还是从牧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制度上保障农牧民的基本生计,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合理调整草原地区产业结构,实现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草原生态补偿体系在完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地加强保护工作力度。同时,要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限制超载放牧,保护草原天然植被。不断加大草原地区投资力度,保障草原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积极促进《草原法》的出台,依法行政保护草原资源。”调研组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宋中山说。

6月30日,调研组考察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草原生态治理修复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说。“一是要提高对草原的认识。二是做好统筹规划,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生态安全,还涉及到边疆安全问题。三是要不断完善法律。四是加大科技在草原生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五是借助现代技术把‘草原底数’大致摸清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好草原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生机勃勃的黑龙江绿色草原牧场,到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四子王旗格拉塔根大草原;从牧民家里到试验基地,从草原治理现状到生态修复的美好远景,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一行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殚精竭虑,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文/图 杨琴冬子、 李媛 、杨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