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经过驻村工作队推动,喀什地区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恰江村卫星工厂的村民一直犯愁的务工后孩子托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自治区已保障4岁以上幼儿全部实现免费托养基础上,乡党委将对部分务工村民4岁以下的幼儿也实行免费全托。
今年以来,新疆政协驻恰江村工作队聚焦总目标,围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持续用劲,为了振兴乡村,不断在这片热土上放飞梦想、播撒希望。
“黑色地膜”铺就希望田野
“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价值25万元的生物降解地膜已运到我们村,之后将免费发放到种植各类蔬菜、瓜果,以及复播玉米的农户手中……”这是工作队副队长董有华在村免费发放场会上的开场白。
自驻村以来,董有华几乎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走访查看,随处可见的塑料残膜对农田造成的白色污染令他忧心忡忡,“想想再过二三十年,我们的土地因残膜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养活不了我们,该怎么办?”带着担忧,依托近些年自治区政协的履职成效,他马上与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系。这是自治区重点扶持企业,生物降解地膜由清华大学专家带头的专业技术团队进行研发。公司当即决定为恰江村捐赠8.5吨生物降解地膜。
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是新疆政协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持续3年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农业生产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地膜到明年春播时自然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一些农作物产量还可增加20%左右。
目前,降解地膜已覆盖恰江村1600亩农田,惠及200余户贫困户。对此,董有华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平均每户6-8人计算,地膜发放将使恰江村使用地膜的1000多人人均节省生产成本近1000元,相应增加净收入1000元。解放出的劳动力,还可通过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据悉,蓝山公司已决定把恰江村作为试验示范基地,提供各项服务,然后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在南疆广袤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红色热忱”织绘脱贫之路
在村委会大院里,“卫星工厂”生产车间里的繁忙景象让村民们跃跃欲试。自恰江村与新鲁制衣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以来,已有43名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新窗口,也开辟家庭主妇们就地就近就业的新渠道。
“在进入工厂前,我家就靠几亩地生活。现在,我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工资,再加上自家农产品的销售,我相信今年一定可以带着孩子去乌鲁木齐看看。”阿依古丽·吾布丽开心地说。阿依古丽·吾布丽第一个报名参加制衣培训,现在技术娴熟。
除工资外,工作队还争取到贫困就业家庭每人每季度250元的补贴。“这样一来,一家人生活就有了保障。”据董有华介绍,“‘卫星工厂’使大聚在一起,通过双手勤劳致富同时,还促进了全村和谐稳定,已成为村民学技能、学普通话、学管理的‘小夜校’。”
凭借为村民谋幸福的满腔热情和使命担当,工作队克服困难建成的“卫星工厂”,取得贫困户精准脱贫、企业缓解用工压力、村委会壮大集体经济,创业活力增强的多赢成效。
“绿色青春”挥洒逐梦年华
恰江村有一支由工作队号召、村里青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服务队。两月前,村民马木提·买买提的妻子努日曼古丽·买海木因车祸不幸去世,这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大家在及时送去慰问之后,一场志愿帮扶活动也随之展开。“五·四”青年节,恰江村志愿者的旗子再一次插在他家田埂上。小伙子们和水泥、平整土地、修整院墙,姑娘们纷纷下到地里拔草浇水,就连年逾六十的恰江村工作队队长武海跃也爬上了葡萄架,帮助梳理葡萄藤、打芽疏叶,干得热火朝天。一上午工夫,马木提·买买提的父亲看着整齐的葡萄架、郁郁葱葱的玉米地、焕然一新的地坪和围墙,激动地握着大家的手不住地说:“感谢大家的帮助,感谢我们村的小伙子和姑娘们。”
志愿队中的伊利亚斯是村里的团支书,经常组织大家向困难户伸出援手。今年27岁的阿尤普·麦海提是志愿队中的大哥哥,他很早就在县城开了一家手机维修店,现在不仅带着村里的年轻人们一起学手艺,邻里有困难也积极帮忙想办法、出主意。
看着姑娘小伙子们热情高涨,武海跃欣慰地说,“我们村的青年们恰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正在为自己的家园建设释放着激情和力量。我坚信,青年强则恰江强、青年上进则恰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