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这句话,相信经常玩某热门网游的朋友们绝不陌生。即便是普通的网游爱好者,也会对“吃鸡”有着天然的熟悉感。但是,请注意,爱玩各种网络游戏的朋友们,尤其是天天蹲在小网吧,窝在宿舍里没日没夜玩游戏的童鞋,你们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点名了。
是的。玩游戏上瘾的童鞋们,你们已经被宣布为“有病一族”了。世界卫生组织18日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
具体来说,《国际疾病分类》是确定全球卫生趋势和统计数据的基础,其中含有约5.5万个与损伤、疾病以及死因有关的独特代码,使卫生专业人员能够通过一种通用语言来交换世界各地的卫生信息。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列为一种成瘾性疾病,这意味着游戏成瘾将属于一种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中文官网截图。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游戏障碍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包括玩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特点是对玩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至于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继续玩游戏或不断升级。
世卫组织还说了,游戏障碍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可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性领域造成重大损害。
看到这里,爱玩游戏的童鞋们,心里是不是拔凉拔凉的?是不是万万没想到?一首《凉凉》送给你们。
对此,网友炸开了锅。部分网友观点:
@看风景的猫-:你说我好好的一个人,健健康康的,怎么就成精神病了呢?
@DRAXING:工作压力越大,我打游戏的时间越长。我都是利用玩游戏来释放工作压力的。
@吃撑不打嗝:都别惹我,我有精神病
也有网友表示支持:
@唐僧他二徒弟的大叔:同意,这是病,得治。
@evanzkc:早该归入精神疾病了!游戏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来自一个戒了三年网瘾的少年的心声。
也有网友表示了担忧:
Kylin_Will:所以以后因为玩游戏混淆现实虚拟而杀人的,都是精神病不用判死刑了?
如何判断一个游戏成瘾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游戏上瘾者已经被视作一种疾病,如何判断一个玩游戏的人是“病人”呢?据介绍,游戏成瘾者的症状,包括无节制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等等。
当然,认定一个这样的新型“病人”也不是一件草率的事情。毕竟,谁也不希望被别人称呼为“有病”。世卫组织也明确表示,确诊“游戏障碍”疾病往往需要相关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当然,如果症状非常严重(就是很明显的意思),观察期也可缩短。
那么,是不是所有玩电脑游戏的人都“有病”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很多人即使不是非常热爱玩游戏,但是偶尔也会用玩游戏来打发一些无聊的时间。毕竟,这年头谁还没有一部手机、电脑不是?
相关科学研究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人受到游戏障碍影响。但是世卫组织提醒,游戏玩家应警惕耗费在游戏上的时间,不要让游戏影响到其他日常活动,并警惕玩游戏在身心健康和社交方面引发的所有变化。
游戏上瘾是不是病?争议其实也很大
当然,世界卫生组织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其专业性自然不容置疑。但是,对于玩游戏上瘾就是“精神病”的这种说法,很多人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包括很多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
支持方认为,这对迅速判定游戏上瘾至关重要,因为玩游戏上瘾的通常是青少年,不会主动寻求医疗帮助。
英国精神病学会行为成瘾部门发言人亨丽埃塔·鲍登—琼斯说:“一些家长心急如焚,不仅因为他们的孩子(因为打游戏而)不上学,而且整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行为成瘾问题专家马克·格里菲思研究游戏障碍30年。他告诉媒体,从心理角度看,玩电子游戏就是一种赌博。把游戏障碍列为疾病,有助于正式确认这一问题并强化治疗措施。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田成华介绍,如果游戏成瘾正式划归为一种疾病,将对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有很大帮助。以前医院偶尔会收治此类病人,但并不是以游戏成瘾或者网络成瘾的诊断来收的,都是用其他变通的方式,比如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等。国内有一些戒网瘾中心很明确地用游戏成瘾、网络成瘾的诊断来收的。以前不属于精神疾病的时候,将患者收住院,尤其是强制住院在法律层面有很多需要违规的地方,如果采用了新版《国际疾病分类》)的分类标准,起码在这方面的阻力会小一些。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世界卫生组织此举是在大题小做。英国心理学会发言人钱德拉·萨克塞纳就认为,玩游戏的人中,仅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的程度,把它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可能引发家长不必要的忧虑。
伦敦南丁格尔医院的格雷厄姆博士提醒说,首先不要把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于游戏的热情归结成游戏成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郭万军教授也指出,不能简单地把热爱打游戏理解为“游戏成瘾”,只有当患者不可控地持续或者反复进行游戏,不再关注其他活动,严重影响到其社会功能,甚至会给本人、周围的人带来痛苦,且长达一定的病程时间,才可能被判断为“游戏成瘾”。
郭万军说,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或者患者自身认识到了游戏成瘾的症状,不应该粗暴地判断,而应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心理卫生工作者或者精神科医生的评估,判断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上网成瘾的人群 政协委员们一直在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玩游戏上瘾的人群一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网瘾少年,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不管它是不是一种精神病,但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政协委员们也早就提交过相关提案。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孙德汉此前在接到一封学生家长的求助信后,就组织有关部门对信中提到的网瘾问题展开调研,并多次组织工作人员赴省内外城市了解网瘾治疗和监管的情况,形成了厚厚的调研报告。这份经过周密调研的提案被先后带上市两会、省两会直至全国两会。
“把网瘾问题带上全国两会,我们的目的不光是要引起代表、委员的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立法和执法部门的重视。”孙德汉说,提案结合现实状况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两条就是,呼吁有关部门立法或修改现行的相关法规,组建起一支专业、严格的执法队伍。
具体来说,他的“网瘾”提案的六条建议是:
●推动立法部门修订过时法规,用立法手段加强对网游和网吧的监管。
●对违规网吧实行“一次性出局”政策,建议将目前“三次发现容留未成年人”才取消营业资格的规定,改为“一次性出局”的政策。
●网游产业不要先“污染”后“治理”,建议国家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杠杆相结合的方法,净化网吧经营环境。
●网游经营者出钱建网瘾治疗康复中心
●新闻媒体设违规网吧“曝光台”
●网游网吧监管实行“首长负责制”,建立地方行政长官和主管部门首长负责制以及精神文明和社会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
此外,早在2010年,全国政协也曾围绕“加强政府引导和互联网行业自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主题,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与会人员讨论热烈,集思广益共商医治“网瘾”之道。
会上,时任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部副巡视员孟繁义在发言时指出,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难以抵挡网络上的诱惑,加上一些网络经营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能自觉做到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近年来一些未成年人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呼吁有关部门规范网络文化市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郗杰英认为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比单纯限制他们更有意义。郗杰英说,“帮助青少年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生活,培养健康上网习惯、提高网上信息辨别能力、学习文明表达、平衡网上网下生活等,迫切需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李玉玲同样认为,要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通过开展有关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杜绝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如何根治网瘾人群 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柯惠新经过多年对于网瘾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相当大比例的未成年人沉湎网络是由于家庭不和睦、成绩不佳受歧视、缺乏正常社交和课外活动等原因造成的。
遗憾的是,对于现在的网瘾人群,目前并没有根治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此前也曾经因为家长的心态,导致不少网瘾少年被“电击治疗”的新闻出现。
郭万军介绍,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或者物理类疗法,能够肯定有效地治疗游戏成瘾。“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方面的干预和调整,激发其戒断动机为主,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干预,调整认知、行为、动机,可能会有一些效果。”郭万军说,对于同时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社交焦虑等精神障碍,达到使用药物的诊断标准,可能也会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并不是专门针对游戏成瘾。因此,如果某个机构或医生宣称有某种药物或者某种独特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对游戏成瘾有绝对效果,这是不可能的。目前,社会上一些宣称专门针对“游戏成瘾”或“网络成瘾”的“戒断中心”,实际上采用的是简单粗暴的网络隔绝、体罚等方式,不太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很可能反而造成或加重个体的心理创伤。
郭万军说,有女孩子曾告诉过自己在戒网瘾学校的经历,一旦犯错,教员会让学生双脚倒挂在床上,手指在地上支撑作俯卧撑姿势,上半身与地面平行,保持2个小时,如果动作不标准或者支撑不住,还会面临其他更严厉的惩罚方式。
郭万军说,在游戏成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多存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心理创伤与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干预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其中“缺少关爱“是较为普遍的一个因素,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但无论如何,不管网瘾人群算不算精神病,至少有一点是显而易见。那就是,现实生活永远比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更加美好。醒来吧,网瘾少年们!
资料来源:央广网、新华网、成都商报等
本期编辑:胡俊
转载请标明出处:中国网政协频道(《议库APP》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