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华:无论向左向右,公益必须向前

发布时间: 2018-06-04 11:09:59 | 来源: 善达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张正朋

   “用市场思维做好公益服务”

马广志:“公益市场化”是近两年公益圈一个持续争议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和处理公益与市场的关系呢?

胡广华:公益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一定要走向市场化。市场是一个试金石,可以把那些差的、服务不好的机构或组织淘汰掉。而且,随着基金会数量的增多,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基金会已经向市场化转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将商业经验和公益结合起来,能让基金会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无论向左,还是向右,但必须向前。

当然,一提市场化,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官商勾结等,或者会想到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市场是公平的,是低成本高效率运作的,是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是优胜劣汰,是奖勤罚懒,平等竞争。一定意义上,市场是公平、公正、平等、高效、服务的代名词。不要因为我们处于市场化的初期,存在各种各样不健全的现象,就产生市场恐惧症。

马广志:其实很多人是误解了“公益市场化”的涵义,它更多的是指公益也需要效益和效率。

胡广华:是的。我就任基金会秘书长之初,就给员工们强调要有市场观念,项目和服务也要讲效益和效率。我们按商业领域做法,找ABC美好咨询社为我们做咨询,对全员进行KPI考核,成绩突出的有奖励,提高薪水或升职。做的不好的,就降薪或停聘。还有,就是要用市场思维做好公益服务,包括对捐赠人和受捐赠人双方。在商业领域,产品或服务不好,是要被市场无情淘汰的。

当年柳传志总裁说过,双方合作,要首先考虑对方的利益。你能给对方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先考虑从对方那里挣多少钱获得什么好处。这就是公益组织需要学习的市场思维,捐赠人为什么会把钱捐给我们?受助人为什么来求助于我们?人家也是看重你的服务和价值,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和优质服务将爱心和善款有效地放大。

马广志:但传统观念里总认为公益就是行善,与“逐利”的市场化思维水火不相容。

胡广华:现代慈善,被誉为第三部门。事实上,公益组织本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所以,做公益并不妨碍它的商业化运作,公益组织完全可以用企业的方法来运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市场化”可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从外到内,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来经营公益事业。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投身公益做得风生水起,经济实力与社会资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市场规律并掌握更多的市场手段,以此赋予了公益组织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在恰谈合作时,我有时会说,我是一个生意人,生意人没什么不好。基金会的人员、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种“生意”的方式让人员和能力发挥最大的价值,把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关键的地方。公益需要市场,公益需要公正,公益需要效率,公益需要永续。

   “收取管理费没必要羞羞答答”

马广志:现在有些基金会羞于谈管理费,或者干脆就不收管理费。你怎么看?

胡广华: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公益组织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产品和服务,是有成本的,也是有价值的,为啥不收取管理费?而且,收取适当比例管理费是国家给基金会开的一扇窗,自己不能把自己关起来。为了团队生存,为了机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根据政策规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收取管理费。

实际上,当一个公益组织规模不够大时,管理费达不到一定比例的话是无法生存的。就算过了生存期,还有一个滚动积累,长期发展的需求。大的机构不收或少收管理费,可能并不影响其生存,但对小的机构是不公平的。

马广志:有的捐赠人也不愿意出管理费,他们认为捐赠应该百分百的用于受助人身上。

胡广华:这实际上是一种误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基金会的运作和项目执行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基金会工作人员不专业不敬业的话,结果也是浪费捐赠人的钱。支持公益机构管理费,支持公益组织生存,支持公益行业发展,有的时候,比支持一个具体个案可能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引导公众和捐赠人的认知。

马广志:按照法律规定,现在基金会收取的管理费比例是10%?

胡广华:现实中,一般都低于10%。你要8%,他说6%,你说7%,他说5%或更低,最好一分钱都不收。很多时候都在讨价还价。这也是中国公益的一种奇特现象。房屋租赁或买卖业务,地产中介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佣金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人去讨价还价,而同样作为中介服务的慈善/公益行业情况则大相径庭。

马广志:是担心捐赠人会到其他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

胡广华:行业外部不理解,行业内部也是恶性竞争,大家比的不是服务,不是能力,而是比谁的管理费低。对行业发展而言,这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不收管理费的基金会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有企业或捐赠人捐赠固定行政费用;要么就是廉价雇佣员工。习惯了低收入,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个行业从业者没有了进取精神,缺乏了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时间久了,武功会被废掉,即使再到商业领域时已没有能力了,等于断了自己后路。这是对行业的不负责任,对员工也是不负责任。永光说,这个行业日子不好过但好混,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慈善法》对管理费是开了口子的,但现在行业生态不太好,恶性竞争,自我束缚,被道德绑架了。

马广志:管理费的问题其实成为了基金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亟需达成共识。

胡广华:基金会的原始注册资金是不能减少的,否则年审过不了,公募基金会,每年的筹款,在第二年需要支出其70%,这是硬性条件。等于基金会基本上没有积累,就像大熊掰棒子,一手进一手出。这样,大部分基金会一直处于没有基金的状态。我经常讲,中国的基金会没有“基金”,“名”不符“实”。

基金会要发展,就要扩大慈善规模,拥有基金,提取管理费是积累资金的手段之一。对于一个小的基金会,管理费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较大的基金会,管理费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要靠基金会积累下来的管理费不断滚动扩大,成为基金会永续发展的自有资金。

马广志:但随着一些成熟的专项基金成立基金会,脱离了基金会。这会给基金会的发展造成压力。

胡广华:过去有的公募基金会是靠资质而生存,等于是坐地收钱。但随着《慈善法》的出台,规定了“慈善组织成立两年可申请公募资格”,一些专项基金纷纷注册基金会,一些基金会会获取公募资格。不再依赖公募基金会了,基金会的捐赠额可能会有所降低。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基金会一定要有“非限定捐赠”。基金会一定要有自有资金,否则会破产的。当然,我觉得这个行业是需要有破产机制的。

马广志:很多公募基金会负责人都有这个担心,所以一些基金会琢磨做社会企业,以企业反哺基金会。

胡广华:从公益侧做社会企业,做影响力投资,其实挺难的,主要是没有战略,没有人才,如果冒然进入,说不定会死的很惨。摩拜是被推崇的社会企业,但他们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的,是要烧钱的。公益机构里还没听说有哪个机构能赔多少钱培养一个社会企业的。因为是社会资产,公众往往会要求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目前还远远不具备这种能力。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