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视察发展山地特色农业 助推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 2018-06-03 09:5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包松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海南的芒果过季时,四川攀枝花远山深处的芒果即将进入成熟期。

5月29日,在山中小路蜿蜒一个多小时,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率队的全国政协“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特邀常委视察团,来到攀枝花盐边县桐子林镇纳尔河村芒果基地。此时,正值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家家户户趁着好天气要为满山遍野的芒果树进行“套袋”。纳尔河村村民董启元种植的40亩芒果“套袋”刚刚完成,不出意外,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种40亩芒果一年收入能有多少?”“好的时候一年40多万,不太好的时候大概十几万吧。”在自己新盖的三层楼房里,跟视察团一行聊起芒果,董启元在高海拔地区常年风吹日晒而显得格外黝黑的脸上,总有掩饰不住的笑意。要知道这样的数字,在几年前他们全家人连想都不敢想。

“现在收购价多少钱一斤?”“一般4块钱一斤,最好的时候也有6块7块一斤的。”“好卖吗?”面对视察团的关切,董启元竟“一言难尽”。

纳尔河村位于雅砻江北岸,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具有日照强、热量丰富和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这些地理和气候特点为当地优质芒果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与海南和广西的芒果相比,攀枝花芒果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晚熟。”在攀枝花市市委书记李建勤看来,错季营销使得攀枝花芒果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着一席之地。事实上,近年来盐边县正是抓住这一山地特色农业的“最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芒果产业,带动了当地群众成功脱贫。

“现在芒果其实越来越不好卖了。”董启元说,借着本地芒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卖出去虽然不算难,难得的是卖出好价钱,“现在我就是希望政府能帮着把产业做好、把销路搞好。”

这些年,纳尔河村靠芒果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村里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董启元们”又手把手将自己种植芒果的经验和技术教给其他贫困户。政府鼓励再加上身边脱贫榜样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芒果种植产业,本地芒果产量逐年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盐边县12个乡镇,共有10万余人种植芒果,面积达到23.8万亩。

“量一上去,价钱就下来了。”陈晓华委员道出了“不好卖”的原因。他询问身边的盐边县县长,“还要接着扩大种植规模吗?”得到不会再继续扩大的回答后,陈晓华舒了一口气,“这就对了。”他说,要抓住山地特色农产品的“特”字,也要避免一哄而上。要及时把握市场供需规律,未来重点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进一步加大科研力量,给本地芒果构建一个资源库,通过基因筛选,着力培育适合本土化种植的优质品种,好价钱一定是要靠好品质和好口碑来赢得的。”

来自食品销售行业的唐俊杰委员认为,在超市里能卖出“好价钱”的农产品不少,关键要看农民从中能得多少实惠。作为整个产业链上的“弱势群体”,怎么才能让利给农民?“中间环节可以通过‘农超对接’‘直供直销’模式尽量减少,但是物流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山区特色农产品而言,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一定要把‘进出通道’打造好。这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为让利农民提供更大空间。”

路的问题直接说到了董启元的“心坎”里,他指着门外仅供一辆中型汽车通过的山路告诉大家,“我们整个基地的芒果就靠这条路来运输,现在进村的重型卡车越来越多,特别从8月到12月芒果成熟期,这条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有些大的经销商一听路是这样的,就不来上门收购了。”

“芒果鲜果量这么大,为什么不进行精深加工呢?”王明珠委员说,“我们现在的农产品产业链过于短了,仅限于销售初级产品,好的价格意味着高的附加值,通过完善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农康融合和冷链物流等产业链,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才能实现。”

在视察中,“通路”与“销路”,可以说是像盐边县这样已经找到特色农产品脱贫之路的山区,后续持续稳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果农董启元的家里,乡亲们越聚越多,委员们与大家三三两两地交谈着,或提建议,或提问题,或仅仅是提醒,为“董启元们”的所急所盼纷纷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