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从小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美好的生活将属于你们,美丽的国家未来将属于你们。”又至一年“六一”时,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前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的话,又一次萦绕心间。
在学校这样一个充满仪式行为和活动的教育场域里,我们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六一”,今天的学校教育,能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我们如何用好充满仪式感的主题活动,将我们想传递的育人主题入这个时代儿童的心、儿童的脑?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如何承担总书记所期许的,为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当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时,这个“六一”,给孩子们的节日主题已经清晰:将志在家国写入孩子们心间。
为什么要在“六一”,将家国情怀传递给孩子?可以从这个时代我们要为孩子立什么德说起。在笔者看来,新时代的儿童,“德”应涵盖三个维度:首先是爱祖国之德。家国之爱,是一个人德之起点与归宿,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祖国强大,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幸福。而国之强大,如总书记所说,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对她的爱、需要明天的建设者对她的热爱。其次是为人之德。一个人要实现人生幸福,还应在行事之中注意为人之德,对己对人真诚,敢于担当,愿意把他人和事放心上。最后,是立身之德。立身之德的核心是尊重、是同理心、是共情力,一个人如果从内心深处能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成长历程与状态,能真心真意地去尊重欣赏他人,那他不仅能够很好地和自己相处,也能在一个集体或社会单元中和他人很好地共处。在笔者看来,如果一个学校,能够引导儿童在立德修为的萌芽期,去习得如何处理自己和社会、自己和他人、自己和自己关系的方法,那这个孩子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我们的国家由一个个光明的个体组成,未来也将是美好光明的。
在立德树人的要义达成共识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培养儿童的为民德、为人德和立身德,如何为儿童提供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的教育场景。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儿童接受讯息、知识的渠道多元广阔,带给学校教育很多挑战,不仅要求传统学科教学,也要求德育教学由过去的教学内容被既定预设、场景封闭、师生关系简单固化为我教你听,转变为大主题下的探究式、师生关系的导师式,我们的学生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真实的社会与生活场景,把世界作为育人场域的“教材”。
伴随教育场域的这一变革,这个“六一”,我们不妨把“舞台”交给走进社会与社区中、收获满满体验和故事的孩子们。在笔者看来,只有一个孩子走进多彩的世界,亲历而为得来的调研、体验、感悟,才是有温度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成果,才能入他的心、他的脑,而也只有真实的体验与看见,一个孩子对他所生活的国家、家园,有可能有共情般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爱家爱国的情感,才能是一种内驱力式的生长。
今天,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孩子知识的获取,爱才是教育的果实。教会学生在微言善行中涵养大爱情怀,学会养成爱己爱人、爱家爱国的自觉,并拥有爱的能力,应为学校教育的真谛。
少年之日正是育德之时,应从小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立志、如何通过自己的创造去服务社会。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少年儿童成长中首要关怀的重中之重,也应为教育人共同遵循的育人目标重中之重。如果说“服务社会”是一颗立德的种子,我们要做的,便是将这颗充满爱与责任的种子从小栽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通过不断的服务实践,让孩子们将服务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生活理念,变成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今天,我们让儿童走进真实的世界,让他们敢于乐于献出他们童稚温暖之力,明天,他们会带给世界一个更加温暖的未来!这个“六一”,让我们一起,把“家国”留在孩子的心间。(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