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调研组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共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发布时间: 2018-05-30 08:12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廉维亮 | 责任编辑: 王静

“随着当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北京市急需5万至10万名‘码农’(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程序员)。”22日,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与北京市有关方面举行的座谈会上,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徐熙讲了目前北京市劳动力供需面临的一个具体难题。

这次以“中长期人口变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调研,其中一项调研内容就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问题。

眼下,二线城市“抢人大战”渐入白热化,高校云集、人才众多的首都北京居然也在某些产业上面临人才荒,这让调研组成员多少有些诧异。

之所以出现“码农”短缺,主要问题在于北京目前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衔接“缝隙”———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多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研究型人才,职业院校培养的则是产业实操人员,恰恰缺少培养“码农”的专业教育。“高校教的大多都是‘屠龙之术’,职业院校培养的大多是‘宰鸡技术’,真到了要‘解牛’的时候,就找不到优秀的‘庖丁’了。”北京市相关部门同志的比喻十分形象。

目前,在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已经在中关村等地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渴求十分急迫。为了补上数以万计的“码农荒”,北京正一方面从硅谷引进海外人才,一方面紧急从外地招入优秀人才。

“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趋势,需要全面提升劳动力质量,推动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科技越向纵深发展,越需要高级技师、科技人员、现代农民,唯一出路就是大规模培养人才。”率队调研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说。

与缺少“码农”的情况相类似,由于欠缺举办大型冬季体育赛事的积累,服务2022年冬奥会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不同的是,北京市正通过加强对延庆当地农民的培训,补齐人才短缺,很多农民不但熟练掌握了类似给雪橇打蜡这样的技能,还成为活跃在山岭之间的滑雪运动参与者。

比起“码农”的培训周期,“雪农”显然周期更短、更易成才。调研组认为,补齐人才短板,必须富有前瞻性地谋划职业教育和培训,根据产业布局和规划,先行一步启动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

调研组认为,人口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人口发展是决定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福利安排等的基本依据。“科技进步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机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王培安分析,当前我国以智能制造、分享经济为特征的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十分活跃。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在深刻改变资源聚合方式、产业组织形态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素质的需求,改变劳动力利用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变革。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让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崭露头角,成为调研组成员与北京市有关同志的共识。

去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北京的技能人才共斩获2金1银1铜的好成绩。通过精湛的手艺、工艺折桂“世界技能奥林匹克”,让更多技能工人看到了能作为、受尊重、有前途的希望。“技能大赛的2块金牌背后,是43万名北京技术工人摩拳擦掌‘大练兵’打下的坚实基础。”徐熙说。

上个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要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这一消息让我们倍感振奋,接下来要把技术人才培养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尽快研究制定相应政策,解决类似‘码农荒’这样的棘手问题。”徐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