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协主席黄跃金:把握"四个协调" 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 2014-02-18 19:19:04 | 来源: 中国网政协 | 作者: 冯昭 | 责任编辑: 冯昭

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建议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将城镇化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着眼于整体性、协调性,进行统筹思考和长远规划。总的方针就是积极稳妥推进。“积极”,就是要充分认识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抓住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城镇化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和需求潜力。“稳妥”,就是要充分认识城镇化的客观规律,促进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人口集聚相统一。既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国情,审慎决策。

在思路策略上,应牢牢把握“四个协调”。即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居住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城镇化相协调;人口素质提升与城市文明要求相协调。

在具体举措上,重点应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并实施好规划。一个良好的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是政府指导、调控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规划水平直接决定着建设水平。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经验反复证明,规划搞好了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搞不好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坚持规划为大、规划为先、规划为要。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把规划做精做细、做出高水平,避免低层次建设、重复建设。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城镇群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城镇建设提供依据。要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建设一盘棋,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建到底。规划要服务于城镇定位。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始终做到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城镇规划要面对活生生的人,体现居民的长期公共利益。要把着眼点放在人上,把着力点放在统筹各类群体利益上,不仅要服务经济发展,而且要服务社会发展,不仅要有优美的建筑,而且要有舒适的公共活动环境。

二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发展。我国地区间资源环境条件差异大,城镇化发展也处于不同阶段。推进城镇化应立足国情,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生态容量和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大城市要合理划定开发边界,注重天际线协调,通过发展卫星城承接中心城区部分功能,避免中心城区“摊大饼”式扩张和蔓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人口吸纳能力,不仅要解决“有房住”问题,还要解决“有活干”问题。要把条件好的中心镇加快培育成现代化小城市,进一步壮大若干城市群,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三是节约用地,建立土地流转的科学机制。土地是城镇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现阶段推进城镇化,建立土地流转的科学机制,应从农村和城市两方面统筹考虑。在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农村从所有权上解放生产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建议加快对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改革进行试点,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产权清晰、农民财产权利得到保障、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逐步建立土地流转的理性机制,使农民拥有可兑现的资本,真正改变单一的、分散的经营模式,为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开辟道路,为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村新生代走向城市,从而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在城镇,应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限制城镇用地盲目扩张,加快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四是善待农民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目前在我国城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是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有人称之为“半城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重点应做好四项工作:第一,大力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当前进城农民工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进一步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以农民工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教育培训系统,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农民工掌握几项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第二,大力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素质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高度地重视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基本权益保护、信息技术、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使农民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确保能较快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第三,大力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宣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守信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逐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第四,要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积极探索过渡性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制度,推进户籍、社保、住房、管理制度创新,使进城农民能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建管并重,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要在弥补城镇化发展的“短板”上下功夫,坚持道路交通、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供水、供电、通讯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先行,下大力气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注重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同时,要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市场化建设。要遵循城乡一体化思路,加快农村社区化建设,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