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协主席黄跃金:把握"四个协调" 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布时间: 2014-02-18 19:19:04 | 来源: 中国网政协 | 作者: 冯昭 | 责任编辑: 冯昭

编者按: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主席黄跃金与多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案》,提案建议,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协调;居住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城镇化相协调;人口素质提升与城市文明要求相协调。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主席黄跃金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过程和远大战略,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共十八大报告七次提到城镇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足见城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要正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镇现代化、生态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与以往的城镇化有所不同,以往的城镇化注重人口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新型城镇化在此基础上有很大提升,其实质是要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在发展重心上,从注重经济增长到关注品质提升、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上;在城乡关系上,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型;在空间结构上,从无序开发向有序开发转型。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是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方针原则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推进新型城镇化意义深远,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而言,城镇化不仅为其提供平台和载体,也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由劳动力。对于农业现代化而言,强化城镇带动,提高城镇化率,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物质投入向科技支撑转变,推动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和合作经营转变,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并最终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城镇化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依托。可以说,城镇化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它关系着投资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二、要清醒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成效和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江西省为例,近年来,我省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是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5%,与2008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5.16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330万。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0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3位。二是城镇体系不断完善。我省已基本形成以南昌为中心、沪昆线和京九线为发展轴带的大十字格局。2012年,全省50-100万人的大城市达到8个,比上年增加5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达到12个;全省有县城以上城市92个,建成区面积达199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20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80万。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我省各地城建实施项目之多、投入资金之大前所未有。2012年,全省共实施5000万元以上城建重点项目1160个,总投资3592.7亿元,一大批基础型、功能型、生态型城镇设施相继建成,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道路、给水和燃气管网等设施水平在全国排名前移,是全国第五个实现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的省份。四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1%提高到80.7%,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我省也清醒认识到,城镇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呈现“两极化”态势,一些较大城市患了“膨胀病”,有吸纳能力无承载能力,有些小城市有承载能力而无吸纳能力;三是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公共服务供给二元化,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四是城镇建设品位不高、特色不鲜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六是人们生活观念和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切实加以改进。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