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书品,靠“颜值”?实体书店经寒冬终回暖打造城市阅读新空间

分享到:          
2019-02-03 09:2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和海佳
 
 

中国网北京2月3日讯(记者 和海佳)人们在阅读中跋山涉水,逛书店何尝不是充满趣味的书香之旅。然而在互联网新零售时代下,面对租金上涨、电商分流顾客、读者阅读习惯改变等因素冲击,实体书店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很多人愈发关心:实体书店下一步怎么走?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发行集团总经理龙晓雯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现在实体书店虽然遇到寒冬,但正在复苏,春天一定会到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发行集团总经理龙晓雯表示实体书店走出当下困局,除了靠政策、资金等外界支持,更要靠提升自身的内生动力,“不能光靠输血,还要让大家看到书店这盏灯一直亮着,灯下有人在惬意地读书,这样我们就是利润有限或者再有困难也要推进全民阅读。”

书店是读书购书的好去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徜徉于城市阅读空间收获新知,也延续着书、人、城的温情链接。

“无论是‘书香北京’,还是全民阅读,都离不开载体,而书店是承载这些职能最重要且有效的载体。”龙晓雯称,让首都的实体书店越来越有“逛头”, 不仅有亲切感,还有惊喜感,“我们已开展以智慧书店、24小时无人值守书店、特色书店为主的新网点建设,要从‘活着就好’状态转变为‘活得好’。”

位于西单大街的北京图书大厦张灯结彩,欢度新春。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书店不能光靠“颜值”  打造“书店+”模式新业态

实体书店的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座城市与其中人们的文化追求和思想潮流。北京发行集团麾下的“四大书城”——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亚运村图书大厦曾领航北京书香版图,筑起几代北京市民的成长坐标,声誉全国。

经过多年创新迭代,目前除“四大书城”,PageOne、西西弗、言几又等时尚独立书店在北京各购物商圈遍地开花,逐渐成为吸引青年消费者的网红打卡地。

“年轻人到这些书店去喝咖啡、拍照,但有多少人买书呢?提袋率不高。实体书店不能光靠‘颜值’。”龙晓雯表示,北京图书大厦和王府井新华书店将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消费者体验感,“但实体书店终将回归本来面貌,书店就是一个人进去后能安静地坐那看书,大家对‘打卡店’刚开始挺新鲜,但持续发展还是靠书店的选品,图书内容要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享受。”

顾客在展柜前购书。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国有与民营,线上与线下,国内图书发行业正在经历“洗牌”,那么今后实体书店怎样发展?

“这一轮书店升级不光是环境升级,更是功能升级,购书只是未来书店的一部分,书店是一个全民阅读的场所,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龙晓雯建议,实体书店应以图书为核心向多个领域拓展,打造“图书+文创”、“图书+教育”等新型业态,被赋予图书借阅、阅读交流、图书创作等更多的文化服务功能。

目前“共和国第一店”王府井新华书店打造的“书店+图书馆”运营模式深受北京市民欢迎。据介绍,2018年王府井新华书店与东城区图书馆联手,在该书店六层设立“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分馆”,缓解公共图书馆书目少、更新慢等不足,实现读者“借书”与“购书”一步到位。

“新书在书店图书馆里都能借到,我们正和北京各区沟通推广‘店馆结合’,将来可以在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开图书馆。”龙晓雯说。

书店一角,顾客坐在书桌前读书。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城市腾退空间为实体书店留“一席之地”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城市规划如何给实体书店“留个位置”?

2018年北京市出台《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从大书城、特色精品书店、社区书店三个层次推进实体书店建设,建立“一区一书城”的发展目标。

龙晓雯建议,北京可借鉴深圳中心书城的经验,由政府有关部门在每个区的核心位置提供经营场所,交由国有图书发行机构来统筹和运营,加快大型书城的建设速度,通过品牌化、规模化运营降低成本、提升总体运营绩效。

书架间,工作人员摆放好书桌供顾客在购书的同时读书。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在城市中构建文化地标,在书店中品味城市气质。近年来,以“疏整促”专项行动和腾退空间再利用为特征的首都城市更新持续推进,龙晓雯提出,应把书店等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首都疏解整治后的腾退空间可以做实体书店和文化综合体,“很多商场的实体书店是引流的,拉动销售,实际上图书大厦等书店的销量一直上升,但毛利率很低,加上固定资产、人员支出等成本,使得利润有限。”

龙晓雯认为,书店不仅是商品经营场所,也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需要政府在税收、补贴资金等方面增加支持力度。

重塑老字号书店品牌   构筑线上线下全渠道图书服务体系

古都北京积淀下悠久留长的书香人文底蕴,中国书店等老字号书店镌刻着时代历史的年轮,衬托出城市文明的底色,如今将生发新机。

位于虎坊桥路口西北角的中国书店现有办公楼,其前身是始建于1920年、被人们称为“船楼”的京华印书局。

对此龙晓雯表示,应挖掘京城老牌书店的历史资源价值,将“船楼”修缮并重新利用,开设特色古籍书店,展现我国近代印刷史和新文化运动历史,定期开展古籍知识讲座、传统文化沙龙等活动,并以此打造中国书店品牌,把中国书店拓展至海外地区。

读者在书店里看书。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 摄

提升实体书店“抓手”不断,而未来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显露出更宽广的书香格局。

据了解,2017年我国线上图书销售459亿元,线下图书销售344亿元,线上图书销售占总体图书销售的57.2%,线下渠道为42.8%,2018年这个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线上与线下不应是并行发展的关系,而应是融合发展的关系。”龙晓雯表示,今后将继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的优势,建立融合发展全渠道图书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不仅要围绕纸质图书构建,也应涵盖数字出版物,是全方位、一体化的阅读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