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水道到生态新走廊 长江经济带奏响绿色转型发展“主旋律”

分享到:          
2018-08-07 11:09:47 来源:中国网 作者:和海佳
 
 

中国网北京8月8日讯(记者 和海佳)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雪山层峦叠嶂,从冰川间消融的水流在山谷奔淌,挥洒出诗意的自然图景。天开地阔,长江水从山川冰泉中走来,通络沿江生态,涵养两岸百姓。

中华民族生命之河正开启绿色发展新航程。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向领航。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全面整治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并于今年年底前完成。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几乎囊括了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所有问题,是一个中国发展与环境的缩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这样阐释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和迫切。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状况正向好的方向发展,长江大保护需在流域统筹的基础上,推出相应的保护与修复对策,制定绿色转型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优先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中国网记者 和海佳摄

滚滚壮美江河,新的绿色生态号角已吹响。王毅谈及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时表示,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已成为长江流域保护和发展目标,“要尤其重视自然环保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成果可为发展中国家的大河流域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齐力治污

——让污水远离母亲河 绿色发展需“喘息时间”

纵横东西6300公里,长江被称为中国的“黄金水道”,在这一流域里,作为中国经济新支撑力量的长江经济带覆盖了四川、云南等11省市,其流域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均超过全国的1/3。然而在长江经济带沿线重化工业企业众多、技术水平和治理水平不高、污水排放严重等因素的影响下,母亲河已不堪重负。

四川,长江经济带沿岸内河港口。

面对重化工业围江和长江污染物排放之困,王毅认为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绿色转型发展规划,明确开发底线与约束性指标,优先实现企业的达标排放,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长江流域分布着许多钢铁基地、石化集团和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需要时间和空间。”王毅呼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传统工农业模式转型留有“喘息时间”。

“不能将工厂、养猪场一关了之,或者‘一刀切’地把污染企业向中上游地区或者内地转移,要注重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只要工作到位和激励创新,重化工业企业同样可达到环保要求,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

“长江中上游地区有不少重工业企业,改造成本较高,转型升级和加快环境治理需要大量技术和资金,对此应建立长江流域的绿色转型发展基金,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融资。”王毅进一步称,改革发展顺利转型需要更多容忍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居民在环境质量方面的迫切诉求,另一方面要让经济平稳过度到一个绿色发展平台,而形成绿色新动能及其竞争力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智慧并发掘改革创新的潜力。”

修复生态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引导房地产等社会资金助力环保

今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国家水利部派工作组对长江经济带11个沿线省市的固体废物点位排查开展督导检查,至此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点位排查宣告基本完成。

“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不一样,上游地区的主要任务是生态保护,中游地区的湿地保护和江湖关系问题突出,而下游地区的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是重点。”王毅说,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多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全依靠政府投资,把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互利共赢,例如借助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为污染治理工程提供一定资金,既提升环境价值,也可为“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创造途径。

江水波澜,青山苍翠,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同时需确保一江碧水绵延流淌。目前环境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已联合启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奖励政策,到202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80亿元促进形成“共抓大保护”格局。

在王毅看来,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需设立科学判定标准,以此量化生态修复程度,“对流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来说应以自然修复为主,而人工修复需考虑其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修复成本的有效性,不是一味地提高标准,盲目的生态修复项目(如一些高标准的人工湿地)并不一定获得可持续的环境效果,还有可能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和风险。”

监督协调

—— 河长制升级 筑建长江大保护法治框架

伴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施,面对水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和多元利益冲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怎样纳入法治化轨道?

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印发推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面部署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对于被外界热盼的长江保护法,王毅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个复杂的流域系统,光制定长江保护法远远满足不了要求,还要制定一系列条例和地区配套法规,把长江流域保护与综合管理的整个立法体系建立起来,构建多点支撑的综合法律框架。”

湖北三峡大坝岸线,王毅进行实地考察。

综合协调,立出规矩,划下红线,如何树立“一盘棋”生态保护模式?王毅建议,构建流域综合管理机制,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实现流域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福利的最大化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河长制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流域管理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河长制只是现代流域综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对于流域综合管理而言,需要有利益协调、综合决策、科学评估等多个重要机制,需要流域各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参与,因此通过河长制的实施,希望能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构建现代流域综合管理体系,打造河长制的升级版,充分实现流域管理的专业性、协调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升级,长江经济带将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间协调发展、海内外联动融合的全新格局。

“在大河流域治理等方面,长江经济带可以给相关发展中国家的流域治理以启示,其它国家也有流域问题,比如印度恒河、埃及尼罗河,国家之间可就环境保护问题相互借鉴。”王毅如此展望国际及区域环保合作交流。

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20年来,王毅及其科研团队考察和借鉴了欧洲莱茵河、加拿大弗雷泽河、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等重要流域的经验,摸索长江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框架,力图助推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道路上,王毅也遇到了很多“长江保护同路人”:“三江源保护区的一些NGO和社区组织在艰苦环境下工作,薪资有限,却坚持为长江保护奔走,还有很多长江流域的当地官员守土有责,为保护一方青山绿水而埋头工作。” 

“我们开展保护工作,就是要为保护母亲河代言,为当地百姓的合理诉求呼吁,我们希望他们保护好环境,更希望他们发展好自己,这样整个流域才能有可持续的坚实基础,美丽中国要靠每一个人、每一个区域都做出各自的重要贡献。”

共护长江水,激扬中国梦。开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新时代,在科学部署中铺展生态文明战略新棋局,让母亲河永葆活力生机。

 

编者后记

今夏以来,关于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社会关注度持续上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同时国家审计署首次发布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体检报告”,从顶层设计思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把脉古老母亲河。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新闻媒体也相继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引发广泛热议。

江水滔滔日夜奔流,哺育万里河川如画。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谋划,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新发展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长江经济带在高远擘画中掀起壮丽新篇。

各行业工作者们纷纷加入“长江大保护”队伍,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遵循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浸润人心。

保护好共饮的一江清水,建设好共同的绿色家园。我们对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的美好祈愿注目未来,也永葆如初。今天,时政原创报道栏目《立潮》首期报道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和绿色转型发展,为“长江大保护”鼓与呼。 接下来,本栏目还将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非关系合作等方面的相关报道内容,与读者一道聆听代表委员以及行业前沿人物的建言与观点,体味他们在改革浪潮中的经历与感受。《从黄金水道到生态新走廊 长江经济带奏响绿色转型发展“主旋律”》为开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