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献策“大北京”
北京"副中心"被热炒 政协委员:产业带动交通先行
    近期,京津冀城市一体化以及首都职能疏解的话题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视察北京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要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河北省也在近期推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确定将承接首都功能疏解。那么北京的哪些功能要向外疏解,而相邻省市又如何承接?
    北京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国际大都市。与此同时,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也相继凸显。2014年1月,“城市病”首次写进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被推到了治理大城市病的第一线。对于有过上海和北京两个特大型城市管理经验的王安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有现成答案、可以按部就班推进的课题。
京津冀一体化任重道远 代表委员密集献策
    就京津冀区域来讲,目前,三地总人口超过1亿,人口、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7.98%、10.9%、9.9%和14.7%,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不难看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决策层发出的京津冀一体化的最强音,使其也进入“加速度”。
胡万宁: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在养老医疗教育消除政策鸿沟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北省副主委、唐山市政协副主席胡万宁:现在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更多的还是政策层面的鸿沟。产业发展实现对接后,很多原来在北京工作的人就要到河北去,那么他们的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怎么解决?这都需要国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充分予以考虑,逐步加以解决。
孙太利:京津冀应发挥各自人才资源产业优势 实现优化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孙太利:首先从结构上要摸清每个地方的产业结构,通过资源整合淘汰那些落后产能的企业,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优化配置。整合之后的前景应该就不是你的我的,而是整个一家的,应该说是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人才、资源、产业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李占通:京津冀一体化将包括金融之间的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天津大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占通: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将包括金融之间的协同发展,现在京津冀金融上没有一体化,结算就不方便。比如说北京资金富裕,河北缺钱,天津缺钱,但钱流过来很难,造成这边富裕,那边短缺,一体化后就可以匀着用。
胡万宁: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在养老医疗教育上消除政策鸿沟
楼市风云:房价被炒传北京人保定包楼
    保定市“政治副中心”的传闻一经传出,市场反应强烈,房价飙涨,3月单月价格已经涨了10%。同时,受“保定副中心消息影响”,保定地产股19日也大涨,而当地上市公司也是大量囤地。虽然“保定政治副中心”的消息被官方否认,但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概念下,保定有其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加之北京被“大城市病”困扰、需功能疏散缓解压力,这一说法很有想象力。从中也可以看出京津冀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田向利:加快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对京津冀是重大历史机遇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表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是对京津冀区域重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对于京津冀三地、对于河北都是重大历史机遇。
牛有成:京津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不能“急” 必须“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认为,京津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不能“急”,必须“集”。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考虑三地功能定位、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明确各自要什么、不要什么,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李士祥:北京功能疏解后 很多人没必要跨省上班了
    在楼市方面,京津冀一体化对于河北的地产无疑也是利好的消息。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认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将来北京有些功能疏解出去了,很多人就没有必要在周边地区买房,然后跑到北京来上班了,完全可以住在河北并在河北就业。
牛有成:京津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不能'急' 必须'集'
迟福林:京津冀一体化应有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京津冀列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前,要求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9日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将以环境治理入手,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的布局都会做一系列重大调整。
北京依靠自身解决雾霾、交通等城市难题越来越难
    迟福林指出,京津冀一体化是解决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不然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困难,同时北京依靠自身解决雾霾、交通等城市难题也越来越困难。
应有国家层面的规划 这是国家城市群发展的最大任务
    “这也是实现北京城市合理有序发展的一个支持,应该会有一个国家层面的规划,因为这是国家城市群发展的最大任务。”在迟福林看来,京津冀是中国发展城市群中最为最首要的任务。
京津冀是中国发展城市群中最为最首要的任务
    在迟福林看来,京津冀是中国发展城市群中最为最首要的任务。“如果这个能做成了,中国的城市群就会增加一个新的大亮点。”
迟福林:京津冀一体化将以环境治理入手 在人口产业基建上做文章

王海波谈京津冀一体化:爱自己首先要爱另外两兄弟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向经济观察报阐述了他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王海波:我想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首先“三兄弟”要树立一种理念,爱自己首先要爱另外两兄弟。但是如果牵扯到利益,好像就很难。比如现在从燕郊到北京的地铁,只差三公里,但是一直连接不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不要把北京说成是河北的“抽水机”
    在河北,常听到这样的看法,河北发展不起来是因为离北京太近,河北的好人才被北京吸走了。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你不能用好人才,人家走了你不能怪别人。不要把北京说成是河北的“抽水机”,上海和苏州为什么就不这样呢?人家为什么就能相得益彰呢?有了问题不要抱怨,一定从自身找原因。
京津冀必须注意差异化 有特色才能互补 互补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赢
    北京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城市,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连城市的道路也都低水平地跟人家学,但方方面面又都比北京差,有谁愿意在这种地方呆着呢?河北省要发展有特色的城市、有特色的产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要尽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京津冀一体化必须注意差异化,有特色才能互补,互补才能化竞争为合作,才能实现互利、互惠、共赢。
京津冀一体化要打破一些体制上的障碍
    京津冀一体化要打破一些体制上的障碍,就是打破过分的行政本位化形成的隔阂。打破这些隔阂需要中央有强力的手段,但是我觉得从内心、从思想意识上解决问题更重要,否则紧靠外在的力量难以形成真正的打破。
王海波谈京津冀一体化:爱自己首先要爱另外两兄弟
王爱俭: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三方应找准位置
    目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是一个实现更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激荡改革洪流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对此,记者独家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王爱俭。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方定位要找准、找对
    “无论做任何事,定位非常关键。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三方的位置一定要找准、找对。”王爱俭认为,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便有效拉动三地的经济增长。对于天津的城市定位应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 加大京津冀产业协作
    “实行三地联动发展,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王爱俭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政策重复,争抢优质项目的情况,实现真正的三地协同。只有做好了顶层设计,才能形成至上而下层层细分的有机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 科学整合配置资源助力区域发展
    京津冀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其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实干之迫切,大家有目共睹。“在今后的落实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拓展新思维、开辟新路径、找出新办法。
全国政协委员王爱俭: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三方应找准位置
中国政协频道 新闻热线/商务合作:010-88824926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2609589921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